济宁地区1959年粮荒问题研究

王东艳

2005年10月18日

1959—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到了严重挫折,尤其是农业遭到了灭顶之灾,突出表现为广大农村因缺粮、断粮造成了大量的非正常死亡现象。山东是全国的典型之一,而济宁又是山东的典型。本文拟通过对济宁地区1959年粮荒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的全面考察,运用丰富详实的本地馆藏档案史料,对传统的“天灾”与“人祸”关系说进行认真地梳理,力求真实地反映灾荒发生的程度,揭示灾荒形成的原因,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天灾”的观点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人们对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认识。济宁地区1949—1962年的灾情统计表及图示,非常形象直观地说明了1958年是风调雨顺的一年,1959年的自然状况也并非像有些人认识的那样严重,基本应该可以维持正常年景,而不应该导致全区性的严重灾荒。故而,“天灾”的观点并不可靠。

在“左”倾错误思想泛滥下,浮夸风的盛行严重阻滞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远远超出了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严重挤兑了老百姓的粮食,进而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影响了59年夏粮的丰收;基于浮夸风造成的对农业问题的错误认识,又引发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公社化过程中,“共产风”特别是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以及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实际上就是对农民精神上的摧残、物质上的剥夺,抵达地挫伤了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以全民大炼钢铁为特征的工业大跃进吸纳了农村几乎所有的整劳动力,抵达地冲击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造成了全区1958年秋收中劳动力、农具的严重缺乏;在困难时期基层干部生产中的瞎指挥以及工作中的强迫命令,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加剧了农村危机。

因此,本文认为造成济宁农村粮荒的根本原因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的社会因素,即浮夸风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失误。弄虚作假的浮夸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千千万万的农民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建国以来,济宁地区的人口出现了第一次负增长,骇人听闻的惨剧也屡见不鲜,令人痛心疾首!

下载PDF全文

原载:2005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老师:郭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