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孩子回忆一九六○年

送交者: 皇甫茹 于 May 24, 2000 16:35:45:[新观察/xgc2000.com]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小时候,记得街道上的邻居家家户户把绿萤萤的玻璃瓶放在
屋顶  利用阳光养小球藻当食粮。后来一直想了解些更详细的
情况,今天终于发现了:原来是由《人民日报》1960年7月
6日社论发起的。 
  下文里的“中宣部推广的新食品”也特逗。 
                        皇甫茹
◆        中南海孩子的回忆  一九六○年                WHO ◎ 李讷:自报定量21斤   中南海里,机关干部们开始重新定量,先由个人报数,再由群众公议评定。 身高体阔的毛泽东,自报粮食定量每月26斤。刘少奇报得最低,只有18斤。 周恩来报了24斤。朱德和毛泽东一样,也是26斤。大家都认为领袖们自报 的定量偏低了,起码应该和绝大多数男性干部们一样,定在28斤。但是领袖 们都坚持说够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南海的孩子除了寄宿在学校或在学校定餐的还在 学校吃饭外;原先在家里吃饭的大多被家长命令到大灶食堂去吃饭。当然,星 期天例外,因为多数成了家的干部,星期天都自家开伙。   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当时正在北大读书,毛泽东向她问起学校的情况。她告 诉父亲,出于自己是共青团员应该多为国家分担困难考虑,申报时把定量压到 了21斤。李讷接着说:“学校考虑我们正处在成长发育期,将学生的定量统 一定为27斤。” ◎ 刘源:爸爸从霉薯干说到人民   刘源说:“一次在学校吃饭,食堂发给每个人几块白薯干,黑糊糊的,还 有些发霉了,我们一吃,很不是味,就扔了。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对爸爸讲了, 我觉得学校这样做不对,怎么能把发霉的东西给学生吃呢?”   没想到,刘少奇听了后,语调沉缓地说:目前整个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怎 么说你们还有得吃,偶尔才吃上这么一点不好吃的东西。要知道,有许多群众 连这样的东西都吃不上呢。你们应该尝尝群众吃不饱的滋味,那样才会有和群 众同样的感受,才会有人民的观念。 ◎ 朱和平:皇家园林小开荒   朱德对如何度过困难时期,似乎胸有成竹。他长期坚持在房前屋后种瓜豆 菜蔬,用瓜豆菜蔬、野菜同粮食掺和着吃,家里的人早已训练有素。   当年朱德和康克清带领身边人员和孙辈们,在中南海住处周围开地种菜, 又加种了一些杂粮。他还鼓励孙辈们自己挖洞,饲养了一些兔子。像以往一样, 除了自家享受劳动果实外,朱德将一部分收获送给大灶食堂。   朱和平回忆说:“当年我们自己种植的杂粮蔬菜,对度过艰苦的日子可是 起了作用了。星期天食堂只吃两餐,中午我们就在房前屋后采摘点东西,自己 做顿加餐充饥。   朱老总的做法,不久就在中南海迅速普及开来。许多院落房前房后的空地, 被开垦了出来,种上了向日葵、老玉米、南瓜、土豆,许多甬道边,墙根下, 也撒上了种子。各种瓜豆菜蔬种上后,成为中南海一道风景线。 ◎ 胡木英:小球藻“不是小事”   吃饭成了国家高级干部饭桌上的话题。刚上大学的胡木英,每星期天回家 会听到父母的议论。   因为母亲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父亲常向母亲询问能否运用一些科学的原理, 为度过难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那时曾经热闹过一阵子“小球藻”、“人造蛋白”和“植物蛋白”等等, 胡木英都听母亲给父亲讲过。   所谓“小球藻”,是夏天长在水塘里的绿色藻类植物,可以在池塘、水缸 里培养。养殖一段时间后,将其捞出滤净,可以添加在食品中。   1960年7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量生产小球藻》,文章 中说小球藻“蛋白质含量比大米高5倍,比小麦高3倍多”。有些地方用小球 藻试制糕点、面包、糖果、菜肴、藻粥、藻酱等食品,质高味美,清香可口”。 社论称小球藻培育的成功,“是我国人民在大跃进中的一项伟大的创举”,利 用小球藻“不是小事”。   《人民日报》自创刊之日始,就一直在胡乔木的指导下工作。《大量生产 小球藻》一文,或许就是胡乔木夫妇饭桌上的科研成果。 ◎ 张明:中宣部推广的新食品   为了在粮食定量减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吃饱”,食堂的大师傅们想了 一些办法。一有什么发明,就被大张旗鼓地宣传,站在第一线的,自然是中宣 部。   当时,食用油极其匮乏。不知是谁发明了利用超声波振荡的办法使食油膨 化。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中直机关各单位都派人,到中宣部观摩食用油膨化 演示。   张明的父亲去了中宣部的大院。现场演示的人,把半斤油倒进一个容器, 再兑入一些水,放入简易制作的超声波振荡器,振荡一阵子后,就宣布水已经 变成油了,要求各单位大力推广。   中南海西大灶,也搞了不少类似的实验,但并不像现场演示的那么灵,没 有出现水变油的奇迹,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当时的一些报刊还发表文章,宣传各种虫子的营养价值,什么虫可食用, 什么虫蛋白质含量高。有关方面还在北京钢铁学院办了展览,各单位都去人参 观。展览室里摆着许多的大瓶子,里面装着脂肪状的东西。每个瓶子上贴着标 签,写明是由哪种昆虫提炼的。   中南海机关的人员,工作之余,便四处去捉虫子。在墙角下,在大树下, 刨土寻找。热乎了一阵之后,又是不了了之。 ◎ 邓朴方:大啖:“太阳鸡蛋”   到了1961年,食物更加缺乏。在北京第十三中学上学的邓朴方,感觉 学生食堂的杂面馒头是越来越小了。   邓朴方从报纸上看到某位大科学家提出“少活动,晒太阳”,可以抵抗饥 饿的介绍;继而又有人换算出晒多少时间相当于吃一个鸡蛋。他们便立即效法, 每天中午饭后,就走到操场上,往沙坑里一躺,开始吃这种“太阳鸡蛋”。 ◎ 陈晓鲁:乌鸦肉好吃吗?   三年困难时期陈晓鲁患了肝炎。家里想方设法给他弄来一些糖。   陈晓鲁因为油水少而特别馋肉。一次,天色已晚,他和张寰在中海边□□, 从在国务院这边看船的老张师傅住处经过。老张师傅看见他们,说:“我捡到 了一只死乌鸦,烧好了,你们想不想吃?”   那时,中南海里的乌鸦特别多,在困难时期,中南海里打过乌鸦,改善伙 食。但几天之后乌鸦都吓跑了。陈晓鲁、张寰过去没尝过乌鸦肉,但此刻只要 带个肉字,就能让他们垂涎欲滴。   他们跟着老张师傅进了房间,陈晓鲁用手抓起一块乌鸦肉就吃。张寰犹豫 着问陈晓鲁:“好吃吗?”陈晓鲁一面说不好吃,一面吃个不停。张寰一看再 不动手,就要被吃光了,赶紧抓起一块大嚼起来。一只乌鸦总共没多少肉,几 下就吃完了。如今回忆起来,张寰说:“究竟是什么味,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 么描述了。” 〔原载《华声月报》,2000年第5期〕

回页首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