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新闻]

生活集体化还要家庭吗?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最近在读张新海编的《老新闻》(北京: 华艺出版社,1998.11)。
“生活集体化还要家庭吗?”,让我看到公社化侵入普通人生活的程度
之深,实在超乎想象。

      *        *        *

        山西省介休城关人民公社对家庭
            问题展开大辩论

         结论是民主团结的新家庭代替
           封建家长制的旧家庭

  据山西日报消息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广泛深入地展开以
后,介休县城关人民公社北两水牛产队的党支部,领导一部分社员,就当前
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家庭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辩论.

  人民公社化以后,北两水二百八十三户人家,都到公共食堂吃饭;幼儿
园、托儿所、缝纫厂等集体福利事业,也如雨后春笋,相继举办起来,对于
这个变革,群众都非常满意,但在少数人中也产生了若干糊涂思想.4 日晚
间,在支部召开的群众辩论会上,大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各抒己见,畅
所欲言,争论十分热烈。

         生活集体化不是不要家庭

  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是张子栋。他说:“如今,大伙在一块儿吃饭,究竟
还有没有小家庭?依我看,每天光回家睡睡觉,那不叫家庭,只能叫宿舍。”

  张千栋的发言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叫家庭?现在,还有没有小家庭?
辩论就从这个使人都感兴趣的问题上展开了。

  关于什么叫家庭,开始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说;“一双筷子一个碗,在
哪儿吃饭哪儿就是家.”有的说:“有老婆就有家.要不,人们为啥说娶了
老婆是成了家?”有的说:“睡在哪儿哪儿就是家。今天睡在这里,这里就
是家,明天上了太原,太原就是咱的家。”这些说法都不全面,最后生产队
长任如林说:“在咱农村,合作化、公社化以前,父母儿女一家一户闹养种,
一家一户过日子,对孩子们抚养、教育,也是各家管各家的.这一家一户的
小单位,就是过去的小家庭。”

  那末,现在还有没有小家庭呢?对此,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说,现
在没有小家庭了。理由是;“如今,自家不种地,自家不支锅,只有公社才
是家。”“人人都是两个肩膀一张嘴,一卷铺盖一张铁,每天吃一肚,叫干
啥干啥,叫去哪去哪,还有什么家?”另一种说法是还有小家庭。理由是:
“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旧的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现在是没有或将没有了,
但代替它的是一个新的民主团结的家庭。每天劳动完了,一家人还耍题在一
个锅舍(指家),生活上互相关照,花钱共同计划,儿女还要教养,这不叫
小家庭叫甚?”“家庭肯定还有,同时比过去旧家庭更为美满,不过有小家
庭,还有大家庭。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是一个大家庭,人民公社也是个大家
庭,咱社员个人还有个小家庭;这样的小家庭,才能是真正民主团结和睦的
家庭.”两种意见,经过比较,大家都认为后一种意见对.小家庭不仅现在
有,就是将来也还有。我们现在废除的是封建家长制,但并不是不要家庭生
活、不过,现在的小家庭再不是一个生产单位,这个来任已经由人民公社这
个集体大家庭担当起来;但父母子女的亲属关系还存在,夫妻关系还存在,
一家人还要在一个“锅舍”里居住,劳动、工作2余,仍然享受着真正平等、
和睦的家庭生活。

         集体生活带来无限温暖

  任培松的一段话,使辩论会转上了第二个题目.他说:“有些人总是想
念过去的小家庭生活,叫我说,还是集体生活好。要不是办起公共食堂、托
儿所、幼儿园,妇女劳动力的出勤率怎能达到96%?要不实现生活集体化,
工农业生产能不能大跃进,咱村的粮食亩产量,能不能一下就提到上千斤呢?”

  集体生活是不是比从前的小家庭生活更温暖呢?社员认识并不一致。一
些人提到了“小家庭”三个字,心里就甜丝丝的.他们说;过去一家一户的
小家庭,想吃甚吃甚,想喝甚喝甚,成天每日,大大小小挤在一疙瘩,说说
笑笑,这有多温暖?可是在座的大多数人,却对旧社会那种小家庭生活有许
多痛苦的记忆。女社员郭秀英说:“小家庭和小家庭不一样啊:有的尽吃猪
肉白面,有的就甚也吃不到。在这点上我是想不到小家庭的好处,吃了上顿
没下顿,冬天愁棉,夏天愁单……”统计员刺士华,同样是对小家庭不怀好
感的典型人物、他说:“旧社会,我是不提家庭不发愁,一进家门就低了头。
人多劳力少,自己打死扑活干一年,全家人还是吃不饱。每天大哭小嚎,穷
吵穷闹。这样的小家庭有什么想头?”说来说去,大家都是一个意思:对于
少数富有的人说来,小家庭确实是“天堂”,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过去
的那种家庭生活简直是牢笼.

  回想到过去的苦,就加倍觉得现在的甜、接着,大家便争先恐后地谈论
着集体生活的好处.妇女们说,从前小家庭生活,最数婆姨们败兴。如今,
有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妇女真正解放了、男人劳动,咱也劳动,他有收入,
咱也得工分,花钱是自己挣下的,再不靠男人过活,再不受家长的气,谁也
不敢小眼看。孩子们到托儿所,吃得好,玩得好,从小就受着共产主义教育。
从街上抬到一点粮食,也要送到公社。这种集体主义思想,在小家庭的教育
下,是培养不出来的、生活集体化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为建立真正平
等、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扫清了路。公社规定有大集体还有小自由,只要
不违犯集体生产,集体生活的原则,自家也还可以在家里作点饭菜、养几只
鸡,这有甚不好呢?

         决不会弄得“六亲不认”

  辩论进一步深入,裴有明又提出一个新问题、他说:生活集体化的好处,
我全部承认,但孩子很小就送进托儿队、幼儿园,然后住学校,毕业后根据
社会需要分配工作,这样会不会弄得六亲不认呢?有的还把夫妻关系也扯进
来了:害怕男女分开。但绝大多数社员坚信不会发生六亲不认的情况。任于
栋说:“孩子送到托儿所。还经常和你见面,大了怎能不认爹呢?”赵万禄
老汉更说得深;“老牛半天不见牛犊,还要‘哞哞’地叫几声,牲畜如此,
何况人呢?”最后,大家一致认识到,孩子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不能再
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但父母子女间的天然情感不仅一直存在,而且
在集体生活的基础上,还会更加正常融洽起来。至于害怕夫妻分开的问题,
那完全是多余的耽心。

          界限划清,心情舒畅

  对于北两水的农民来说,家庭问题的辩论,是一次具体生动的共产主义
思想教育。通过这次辩论,闹清了家庭前途,划清了思想界限,解除了一些
人的疑虑,群众的心情更加舒畅,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更加高涨。大家
都一致认为,要建立新的幸福美满的家庭,就必须首先努力增加生产,巩固
和发展集体福利事业。

                         文珊、燕如、士元
                   X X 日报 1958年12月19日第七版

张新海编《老新闻》(北京: 华艺出版社,1998.11)第209-213页
(送交者: 云儿 于 October 13, 2000 18:09:24:[新观察])

回页首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