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会章(山东)

口述“三年饥饿”(1959-1961)之287

口述人:殷会章(男 ,1939年出生,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小殷村村民)

采访人:邹雪平(女,1985年出生,草场地工作站驻站者)

采访时间:2010年8月

采访地点:小殷村殷会章家

2010年夏天,我去小殷村的三姑家串门。正好带着摄像机,很想知道别的村子挨饿的情况。我就让我三姑带我去采访她村子的老人。第一次到不认识的老人家采访,特别的尴尬。我和三姑是在殷爷爷的家门口遇见的,当时殷爷爷正背着喷雾器要去地里打药,我三姑问他能不能采访他说说过去挨饿的经历,这爷爷看着脾气挺好的,二话没说,就放下喷雾器,带着我们走进他的房间。

屋子看着很干净,空荡荡的。但是老房子,墙上都裂了很多口子。我让爷爷坐在椅子上,看起来他有很多疑问。他说你是不是民政上的?我说不是。他又问,你是报社的?我说也不是,只是学生。他说讲挨饿的事情,是要诉共产党的哭吧,这不是反动吗?脸上像是有些害怕。我说我只是想知道你们老一辈的经历,让更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记住过去你们经历的苦。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讲述的时候手里扇着蒲扇,天气热,他的衣服都湿透了。爷爷开始讲述的表情很平静,感觉这些记忆早在他脑袋储存了很久。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他讲到自己6个月没见粮食仁的时候,突然哭了起来,声音特别的微弱,喉咙里面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用蒲扇盖着自己的脸,沉默了一会。情绪稳定后,说完一句,又接着哽咽。我是第一次看到一个陌生的老人这样在我面前,没有遮掩的露出自己内心的表情。我记得那一刻,我和姑姑都不敢说话,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我感觉记忆就像一道伤口,当不经意触摸到伤口的时候,才知道它有多痛。

口述正文

    挨饿是因为换苏联的帐

我七十二,叫殷会章。通过五九年,六零年国家的艰苦时期,有的说是换苏联的帐。早先俺念书的时候,什么都依靠苏联。还有中苏协会,中国多少人都挂着中苏协会的牌,上面有苏大林和毛泽东的像。到五九年换了赫鲁晓夫就闹了,咱用的东西都是贷的款。毛主席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希望外援,一下子就换了它,好嘛受这么大的艰苦吗。我这是这么估计,国家也没这么说,就是这么个事,咱个人猜的。

 

6个月没见粮食仁

那个时候,我在生产队里,当粮食保管。后面有这么些粮食吧,叫咱村里去个人,过了称分了它,或者入了舱里,恐怕私窃呢,这么着。吃食堂过地瓜,阴历9月12,就不让去食堂过地瓜了,不管了。到了10月、11月、腊月,这三个月,过年上可得供应老百姓点粮食,年上一分也没有,过了年开了活,供应点粮食,过了年没有,到了正月、二月、三月,一个人半斤粮食,吃食堂啊。我经着了,我……操他娘,了不得。6个月没见粮食仁,以后半斤粮食吃食堂,不上地,不去干活就不发给你半斤粮食。还得吃食堂,在食堂里熬粘粥,蒸窝头,这么着。那时候都不能干啊,饿的人们那个啥呢,那个腿肿的铮亮,水肿,还有干瘦的,不能跑路,拄着棍子这么走,上地里干活去。

碾高粱桔 吃榆树皮面

那个时候确实不容易,这里你奶奶(俺老伴),推高粱桔去碾上轧,轧轧弄出点面子来,一根根的楞长,搁在锅里煲煲。养鸡的那个地方有个碾,上碾上轧的,碾碾再加上点面子。还有吃榆面,扒了榆树皮,好嘛都没有树了嘛,树皮都扒的吃了。俺在小桑修沟,没啥吃,饿得小三,吃那个淤泥啊,淤泥瓣,吃那个,我看他用掀抢树皮,我也吃,就吃那个,操他娘。

去沟上干活省吃的给孩子们

那时候确实不容易,俺真经着了。那两年我在生产队里,那时候还是高级社,那是人民公社的时候,在那个小唐村,那就是人民沟,也没有粮食,需要搞水利,黑夜白夜在那里周转,真是没有粮食吃,吃那个黄茎子菜柴火,那个菜和老草似的东西。

在小桑沟上,俺和你奶奶(俺老伴)去的,还有那个老胡家,她有孩子,把孩子舍下,去上地。不然一顿这么一个小干粮也不给你,这么着,去的时候,她的孩子饿得嚎哭。咱家你奶奶省下这么块干粮给孩子们,这么着。那个老胡嫂子说:“玉田家,你看俺的孩子光在那里哭。”他娘在那里干活,他坐在沟上哭,随着冻着也冷,也哭啥的。俺老伴说给你孩子吃了吧,这么大块干粮,还得换你了。现在扔了,十个卷子也不换不来。操他娘,那时候确实不容易。就这些事啊。

五九年秋后统购

到五九年的秋后统购啊,所有的小队长都派上任务,不买还不行,粮棉油,就是粮食、棉花、油料、大豆、芝麻、蓖麻子、向日葵、枣,所有的人都派上任务,都得卖给国家。生鸡、活羊、毛猪,没有不收的东西,一下子国家垄起来,这么着。好嘛五九年人们挨这个饿,饿死那些人。就是这么个事。

沙窝村和官庄村饿死了很多人

这个正月里,光在家里不出去,人差点饿死,五九年到六零年,那个沙窝村,五八年时1千口人,到了五九、六零年,600人,官庄村也是1千人,都是210多户主,也是600多口人,光这两个村就死了1千多口人,一个村去四五百人吧,其中这两个村800多人吧,不是包括全部死的,全部饿死的,有的饿的不能办了,下东北了,都溜出去,娘们孩子也有饿死的,娘们带着孩子嫁人家的,像这种情况的,两个村差不多去了1千多口人。

原载: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读取时间:201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