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成(陕西)

口述“三年饥饿”(1959-1961)之174

口述人:史文成(男,1941年出生,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安河乡上畔石村村民)

采访人:王雄(男,1989年出生,西安美术学院09影视摄影学生)

采访时间:2012年1月20日

采访地点:史文成家 

 

采访笔记:

 

我通过QQ与同学联系上,打听他家附近有没有70岁以上的老人,同学想了想说他干爷爷七十多了,于是我20号中午来到同学家,同学就带我我去了他干爷爷家,去的路上,同学说他干爷爷教过书,有文化。去了他干爷爷家,老人很高兴就答应了。采访过程中我很快就发现了老人对共产党无比崇拜。

 

口述正文:

 

上高中正是“三年困难时期”

 

我是58年从延长初中毕业,当时就在延长上了高中,58年上高中,61年毕业。上高中这个阶段,就正是“困难时期”,当时口粮由38斤变成31斤,每个人一个月节约一斤粮,实际上是三十斤,当时因为这个口粮比起前几年少,所以同学们感觉有点饿。

 

55年到58年这个阶段,上初中的时候,一个月是38斤,那会就是大伙随便吃。在我的记忆里面,是来了讨饭的,那个馍馍随便拿,小米饭都随便挖。到了58年以后就不一样了,讨饭来的,等我们把洗碗水倒光,才能见一点点渣渣。

 

那个阶段的话,58年大跃进,同学们也炼过钢铁,你想我们是高中,高中班就去练过钢铁。58年到61年这个阶段,虽然生活困难,就我们班的四十多的同学没有退学的,都坚持到底了,当时同学们好像也没有觉得困难,在口粮上就觉得比起前三年确实是少,确实是有点饿,但是都还是能坚持。当时我们班有四十多个学生,考大学考上九个,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享受甲等助学金

 

学生困难,享受甲等助学金,还有乙丙丁等。我家里当时我父亲去世了,就我和我母亲两口人,我就享受助学金,八块半甲等助学金,这个甲等助学金,是除过三十斤口粮的钱以外,其他的全买成菜票,这八块半就够一个月生活,所以我那会虽然家里就我母亲一个,经济上也比较困难,但是我这个上学时不困难。别的同学也有享受乙等的么,六块,丙等四块,丁等两块,大部分都享受助学金的了,不过就是根据家庭情况不同,这个享受的等级不同。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是这样照顾的,其他享受甲等助学金的人还有,像我们班还有一个叫个刘俊民,家里边再没有人,他上学全靠国家的助学金资助。

 

所以我就认为共产党好,共产党的政策好,这个我很感谢共产党,我要不是享受甲等助学金,我那时候要上高中恐怕就困难了。我从那个时候就认为共产党好,我父亲去世了,学校对我的照顾实际上是政府对我的照顾,

 

学校反右运动

 

到59年这个阶段,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反右。反右斗争么,在学校里面的话,就是让同学们拉一拉农村的情况,也就是人民公社化以后的情况。当然这个农村的情况也有好有坏,各个村里边,各个生产队的情况也不一样,再不同的人也是不同的情况。当时主要就谈农村的生产产量怎么样,那有的同学也谈了,生产队的产量增加了,也有的说减少了。当时学生都是农村学生,让谈这社会上的情况的话就是说生产队打得粮多了,还是少了。当时同学们有的也说是打得少了,但是实际的情况呢,是因为分配得少了,队上还是有积累(有余粮),积累给队上了(交给公家)。

 

当时我在学校里是年纪最小的,58年我十七岁了,当时我也不懂,当时就是我在前排坐的了,头低下,也是不会发言。过了几天了,班主任还说,有的同学过了几天了还没有发言,一次也没说。到了斗争结束的时候,老师还说是谁能不能把这些情况连起来说一说,当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了几句,当时他说的还是有点“右”,不过在学校里面没有给“戴帽子”。在学校里面还有当时派来给我们代课的教师,就有被批“右”的这种情况。反右斗争的时候是这么个情况。

 

总结

 

到了60年、61年的时候,那个情况就好转了一些。就这几年的情况来说,当时在我们来说也很正常,也很习惯,当时你比如说有些农村欠收,也很正常,国家大了,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了什么的,同学们都认为这主席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那个时候人的觉悟还是高的,尤其是学生,觉悟也高,能接受当时的那种形势,能接受那种局面。

原载: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读取时间:201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