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计划——口述“三年饥饿”(1959-1961)之63】
口述人:黄 秋(女,1927年出生,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寨下村村民)
采访人:叶祖艺(男,1985年出生,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寨下村村民)
采访时间:2011年10月24日
采访地点:老人家中
我们小时候一直叫这个老人“百婆”,但不知为什么这样叫,后来才知道“百婆”是一个表示她辈份的尊称,她是跟我老奶奶同一辈份的。那天我在村子里寻找老人,碰到黄秋老人在门口拍黄豆,就说要给她拍照。她说要去换件好看衣服,还要戴帽子,把白头发遮起来,她说我上次给她拍的满头白发,很不好看。我跟着老人进到屋里,等她准备好衣服和帽子后,我开始了对她的采访。采访持续不到半个小时,老人就说要去干活了,没空陪我了。
公社化收粮食就冇吃了,食堂收粮食就集体煮了,“河背”、“老屋下”、“塘头”,大家集体煮饭吃,好困难那时候。当时分了好几个食堂,下片一个食堂,中片一个食堂,我们上片一个食堂。林解在食堂里做的两十早(小孩子满二十天做酒),每人就吃了两碗番薯片饭,公社化那时好困难。
先先吃饭,然后就吃番薯,冬夏天锄番薯就吃番薯。后来下耕(下季水稻)那时就吃粥,用水缸搅一下就舀粥吃,鲜鲜的,一人一口,才两勺粥,当时我阿添的头发都饿掉了。
吃粥吃了几个月,一年多,冇吃呀,集体呀。田又没收了,大岭下呀,我们耕的田把大岭下人了,那个小门那里,收归去就给大岭下人了,本来是我们在耕的。
后来跟集体分粮,称粮称谷,大家都这样称粮称谷,去大队称,去生产队称。照人口分,不知一个人多少谷了,我忘记了,去找爽根称粮,他在大队,称了担归来吃。一家人分了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就照人口称。那时公社化开会,公和开会,那时我们还跟公和一起的,凹里开会,黄土岭开会,哪里都去,我们还背着小孩去的。
(完)
原载: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读取时间:2012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