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计划——口述:“三年饥饿”(1959-1961)之40】
口述人:王本香(女,1924年出生,山东省青州市朱良镇梁孟村村民)
采访人:王海安(男,1988年出生,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系学生)
采访日期:2010年12月21日
采访地点:良孟村,王本香家中
我第一次去王本香所在的这个村子寻找老人的时候,里边正在修下水管道,很忙碌。路上看到好几个老人,问他们都拒绝回答,有的躲着我,有的叫我去问年轻人,说自己老了,记不清事了。印象特深的一个拒绝我的老太太,85岁了,满头白发,穿一件浅色的花衬衫,粗布裤子。我多次追问,“奶奶,跟我说一点1960年吃食堂时候的事情吧!”得到的回答是一句冰冷的话:“说了也没人管。”这一次我采访了坐在村子里路口聊天的三个老太太,其中有一个是王本香。
她们三个老太太跟我描述的当时的环境真是地狱般的感觉,树上没有树叶,树叶都被吃光了,快要饿死的人躺在家门口,东倒西歪,干瘦的一群人坐在墙角下晒太阳,好多人家都成了空房,死光了。晚上妇女们用几根棍子把饿死的人架出去,扔到沟里,没有力气去埋葬这些人了。白天还要下地干活,只能晚上去抛死尸。跟她一起的孙秀香说着说着就流出了泪,清晰地记着她手上的老茧跟眼中浑浊的目光。
这一次去良孟村又采访到王本香老太太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不知道她家在什么位置。我看到一个特别祥和的老太太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一身粗布青色衣服,光线很好,阳光打在她黄灿灿的脸上,连皱纹的影子都看得很清楚。我赶紧给她拍照,她有意躲了我一下,我走上前刚要解释自己的来意,一看她,哈哈地笑了,原来是夏天我采访过的老太太,她也认出是我,咯咯地笑了。我解释完自己这次的来意之后,我们进屋里坐下来正式采访。
王本香是我最早在别的村子采访过的老人之一,是山东省青州市朱良镇良孟村人,她今年88岁了。我第一次去采访她的时候,她还有点不好意思。王本香说她那时候带着三个孩子出去要饭,要不到,被人赶。卖掉自己结婚时的嫁妆,用卖来的钱去买一捆菠菜。每次烧水时,扔进几片菜叶,喝这种水充饥,有菜叶的水喝了身体不会得浮肿病,没菜叶的水喝了身体会得浮肿病,因为菜叶里含有维生素。
第二次采访完王本香,临走前我说想再给她拍一张照片,她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我支起架子给王本香又拍了一张照片,她把围巾扔到一旁。拍完之后我出门,他们起身送我,接下来我要去孙秀香家里采访孙秀香。王本香裹着小脚,迈着小碎步走在院子里,强烈的光线照在她身上,看着她一身青色粗布衣服,瘦小的身躯,灿烂的笑容,我不禁被感动了。
1960年的饭票,有一斤的,有半斤的,还有几两的。一天发一点饭票给你,得省着吃啊,要是一顿饭吃完了下次没有了。所以吃饭时总是让肚子欠着点。
别的事情不记得了,就记得挨饿。吃食堂,食堂里的人去河边捞苲草上来。到食堂里头,放上点糠,放上点榆树皮,攥起来蒸熟。去田里干活的就每人每顿饭分一个用苲草跟糠做的饽饽吃,吃完了就没得吃了。
吃不饱,只能自己去田里挖野菜。那时候就是出去,到处折腾着找东西吃。树皮也扒了,树叶也采了,吃那种东西。我除了枣树叶以外,其它的树叶都吃过:椿树叶子、杏树叶子、槐树叶子、杨树叶子,在那时候这些树的叶子都被吃光了。枣树叶子有毒,不能吃。
1960年田里没有野菜,野菜一发芽就被揪了吃。那时候根本找不着野菜,都下地干活,因为饿,只要看着绿叶就都采下来吃了。1960年饿得最厉害的时候,连糠都不够吃。
我在家里把枕头里的篦子,糠,都倒出来,放上点榆树皮,压一压,粘起来吃了。我家里那时候有一大缸咸菜,用水泡一泡,不咸了,煮一煮都吃了。到最后这种东西也吃光了,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只能烧水喝啊,喝点放上榆树皮烧开的水。没东西吃,光喝水,喝多了就会得浮肿病。
那时候饿得肿(浮肿)啊,饿得孩子的爹逃跑了。我自己拉扯着他仨,有个八九岁的,还有两个五六岁的。旁边坐着的这个是俺那个大儿子啊,好歹熬过去了,才活到了现在。
我拉扯着他仨。不去干活的没有(糠饽饽),你去干活才发给你一个,小孩子干不了活就捞不着吃。给我的我自己舍不得吃,带回家给孩子吃。
没得吃,他们都饿得肿(浮肿)了,我也饿得肿(浮肿)了。我是大人,还得操持家里,实在没得吃了,卖了个结婚时穿的夹袄,买了一捆菠菜,倒上点热水,撒上几个菠菜叶烧水喝啊,喝了这种菜叶烧的水就消肿了。消肿了以后,身上也没力气,就躺在那里不动。
以后情况好点了,我丈夫回到家里看了后说,“哎呀,你还没把自己的孩子饿死,这就很不错啊!”孩子在1960年没饿死就很好啊。
1960年饿死太多人,不得了啊。我记不住了,姓什么的都有,饿死以后,老婆和孩子在晚上就把死去的男人拖出去埋掉,因为白天要下地干活,饿死的人记不住有多少了……只要能动弹的就被叫到田里干活啊,动弹不了的就不去了。去田里也是躺在地里,因为太饿,干不动活了。死去的人到处都是啊,有被扔到坟地里的,有被埋到田里的!放到那里就没人管了,自己都饿得走不动了哪还会管别人!
(完)
原载: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读取时间:2012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