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计划——口述:“三年饥饿”(1959-1961)之22】
口述人:毕光荣(男,1942年出生,云南省凤庆县白云村花木林寨子村民)
采访人:李新民(女,1988年出生,草场地工作站驻站者)
采访时间:2011年1月16日
采访地点:花木林寨子毕光荣家中
毕光荣是我外婆妹妹李侨英的丈夫,我喊他叫做二佬佬。在我记忆里,他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去过远的地方,他家里算是比较贫困的吧。我记得他天天就是赶着羊,天天就是放羊,一年四季没有一天是不去放羊的。二佬个子高高的,白白的头发,天天戴着一顶帽子,穿着一身青蓝色的衣服,一双绿胶鞋。我听说他的祖辈是从别的地方搬到花木林寨子的。
采访二佬佬时候,还拍了拍他的脚,我看着他的手和脚,真的像是树皮一样,那种皮肤就像是从出生到老没有洗过一样,说的一点都不夸张,真的不忍心看。
他家的大门就用了两棵树搭起来,他家附近的路全部都是石头路,特别难走。老人看起来很健康,就像是他家门口的石头,不管是大风大浪来都没办法摧垮他。
我常常会去他家里玩,和他说话也是很亲切。我感觉自己很有老人缘,和老人在一起他们都喜欢和我说话。我去采访他的时候,感觉自己把千年的树根给抛出来一样。
伙食团么,私人家不装粮食,粮食做出来以后,人家一仓仓集体收装着。集体去加工啦,加工回来粮食是集体管着,米面集体管着,称上给你半斤米,在盆里炖熟给你,熟不熟,就那样抬给你(吃)。
米不有时,就称上给你点面,称上给你四两面,在盆里装上水,调调整整么,就是现在做猪食做狗饭那样。有一个大灶,一间房子大的那种大灶,下头烧火,竹子做成蒸饭的(蒸笼),架起来在大锅上,高高的围着那样蒸熟,蒸熟就像个粑粑,就那样抬给你吃。菜煮一锅,就像你这家人来抬饭,有五个人,打给两瓢菜水(汤),你那盆面糊抬给你,你一个人就打给你一茶缸,菜渣渣只有一点半点。
分伙食团时,分成一个队一个队的,一个队只有一个伙食团。
大麦场寨子那一块,还有大坟地寨子,茶家寨子,一直到大山那边为止,李绍杰家,一共吃一个伙食团呀,一共有这么多人只烧一张大锅火,只蒸一个转盘蒸饭,嘀里嘟噜,蒸上多少碗多少盆。
在老外生家(一个村民家)办伙食团,多少人只有单独一个伙食团,只烧一个大锅。有花木林、独家村、大树林(寨子名)。这样吃了有八年呢,八年以后政策才来(政策改变),陆续陆续到户以后么,生产队分起下来。那个时候叫组,现在叫队,大树林一个队,独家村一个队,花木林一个队,香竹林一个队,大麦场一个队,大坟地一个队,茶家一个队,现在才这样呢,那个时候叫大集体,五八年以后叫大集体。
大集体时候,牛羊牲口鸡猪都不得养 ,莫讲现在养狗,鸡猪都不得养。猪是人家给一起收去,私人家一家都不准养,必须就关在集体圈里,人家安排在那圈关,挨近伙食团,就是把私人的拿去,关起以后,集体喂集体放。
你搞得一个半个鸡,搞得以后不准你养,还是要拿去伙食团。你要拿什么喂?粮食人家集体收装起来的。不管是什么,牛羊牲口等等,猪鸡都完全是集体呢。
哎,最困难么,就那几年嘛,就那三年呢,忘也忘记完了,记不详细那多,过几个社会啊。
哎,伙食团那个时间以前我家是人多呢,七八个人呢。撞着伙食团那个时间,死也死完了。伙食团来了,我哥结婚了,分出去自己吃了,家里就只有我一个人。
(完)
原载: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读取时间:2012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