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泥馒头 救命粮库

陈学峰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辽宁省本溪市桥头镇兰家嵌子村有一大片可以吃的黑泥巴  草
炭泥,被当地村民尊为“神泥”。40年以来,“神泥”引发了一系列
十分感人的故事: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它被发现可以蒸模吃,立时
引来周遭几省饥民掘地10米,“挖粮”不止,几年间吃掉了过万立方
米; 饥荒过后, 兰家嵌子村人把草炭泥遗址定为“村级文物保护单
位”,把每年的3月1日定为“忆苦节”;直到如今,村民的“草炭泥
情结”依然难以合割……
     当年的生产队长至今说起来还眉飞色舞        分田分地分了几亩[宝地]   听说了草炭泥的事, 前几天, 记者冒雨探访厂兰家崴子村。进 村的路上碰到的村民都感慨地说,咱村的草炭泥真是天赐的“救命粮 库”!   1956年担任兰家崴子生产队队长的兰树喜堪称“救命粮库”的见 证人。老人今年70岁,正和家人玩麻将.听说记者采访草炭泥之事, 老人立即眉飞色舞地来了精神,   “我们家解放后分到了几亩土地,你说奇怪不奇怪,我家的土地 特别肥沃,别人家的土地土质干糙,而我家的土地却黑中透亮,散发 着 种特殊的清香。每年春天播种季节,别人家的禾苗明显不如我家 的禾苗长得好,别人先播的种,我家后播种,结果,我家的地先发芽。 到了秋天,我家的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明显比别人家收成多。我就 感到纳闷: 都是一样的土,别人的庄稼咋不如我家的庄稼长得好呢? 队员开玩笑地说我,队长,你真会选地,选的地比起别人家的地一亩 顶两亩。”兰树喜那时压根儿想不到,他家分的地竟是“宝地”,地 下的“神泥”  草炭泥,后来救活了数不清的饥民。   其实,其他村民的地,地下也都埋藏了大量的草炭泥,只不过兰 树喜的地草炭泥埋得较浅而已。        大饥荒之年发现这黑泥巴是救命之物           蒸出的馍胜过玉米面   1960年至1962年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初的一天,身为生 产队长的兰树喜发现地里的“土”少了不小,以后“土”每天都“流 失”一些。他觉得十分奇怪:听说过偷玉米、偷黄豆,难道有人偷土 不成?   几天后,兰树喜在地里遇到 个老大娘,大按说,你们村的地是 “神地”,土能吃。她递给兰树喜 个馍。吃了这个馍,觉得跟以前 吃过的面食不 样,便问“摸是什么面做的”? 老大娘说,我不是告 诉你了吗? 这个馍是你们村的土做的,我给掺了一点儿的玉米面。兰 树喜大吃一惊:“草炭泥真的能吃?”   原来,老大娘是邻村人,她们村的人一次遇见牛羊扒拉兰家崴子 生产队的地,吃里面的草炭泥。牛羊能吃这种泥。经过加工,将泥蒸 熟了,或许能填肚子呢。她们村里的人试着取了 些泥回家蒸馒头吃。 哪曾想,吃了这种馒头之后,饥饿感顿消。这种馒头吃起来比吃平常 的玉米面馒头口感更好,玉米面馒头硬,而这种馒头比较软。   听了老大娘的介绍,兰树喜兴奋极了:如果真是这样,村里饥民 的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   “草炭泥可以当粮”的消息不胫而走,兰家崴子村的人“近水楼 台先得月”,争先恐后地来到地里“挖粮”。那 天,全村像过节  样,庆祝“天赐粮库”降临村里。     几省饥民及单位闻风而至刨地10米“挖粮”不止         万多立方黑土被吃进肚里   那么,草炭泥为什么可以吃呢? 据年老者分析,兰家崴子村几千 年前原先是 片长满芦苇的沼泽地,芦苇经过长年的腐化、发酵,渐 渐变成了草炭泥。此泥无毒,土质细腻,和白面一样柔软,内含钙、 碳等人体需要的元素。   兰家崴子村的草炭泥可以食用的消息迅速传遍省内外。沈阳、辽 阳、丹东等市以及黑龙江、吉林的饥民闻风而至,很多单位甚至派来 了汽车前来“挖粮”, 挖就是好几天。兰树喜喜忧参半:他喜的是 草炭泥能救人;忧的是草炭泥万一有人吃了危及生命怎么办。他想出 了一个好办法,凡是来挖泥的单位, 律凭介绍信,否则不接待。这 样,虽然控制了 部分人,但是,每天依然人山人海,人们干得热火 朝天。   由于地里太糊,别说推土机了,汽车都开不进去,各单位的“挖 粮人”便把泥挖厂堆成山,然后再往公路上移。很快,离地面近的草 炭泥被控掘一空,人们便重新寻找地点,挖几米深,使见到了草炭泥。   兰树喜说,那年月,村里天天像唱戏似的热闹。   开不到介绍信的人挖不到泥便“偷”。每天晚上,那堆积如山的 泥总被人“偷”去很多。衬里只得组织专人看守“粮库”。   据当地史志记载,1960年到1962年,每天前往兰家威子村取泥的 人平均300人, 高峰期每天则上干人。如此刨地十米“挖粮”,几年 时间,一万多立方米的泥被饥民运走吃掉。          村里有个“忆苦节”   灾年一过,这里“建”起全国最小的“村级文物保护单位”   灾年过后,吃草炭泥的人少了,兰家崴子村想到了利用草炭泥种 菜,效果十分理想。这时,邻村纷纷前来购买草炭泥用作种菜。每车 3元, 一年可卖200车,收入600元。这笔钱年底以分红的形式分给了 社员。   兰树喜每年冬天便组织让员挖泥,且越挖越深。为了省事,还打 起了十几米深的地道,像矿工似的下并挖掘。为了防止塌方,又在地 道内架起了木棍,或者干脆留一根泥柱作支撑。   1963年底,兰家威子村的人自发地选择了一处草炭泥遗址保护起 来。这个保护区便成了国内闻所未闻的最小的“村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村里人把每年的3月1日定为“忆苦节”,每年的这一天,村里 人都要挖一些草炭泥回家蒸馍吃,老人则给孩子讲起草炭泥救人的故 事。很多在城里工作的兰家崴子村的人,每年到了3月1日这天,无论 怎样忙,都要团家一趟,过这个特殊的“忆苦节”,吃一四家乡的草 炭馍。   为什么选择3月1口作为忆苫节呢? 村里人说,他们发现草炭泥能 吃的时间大概在3月份左右,他们便选了3月1日,好记,更主要的是, 这个“1”字象征着生命之始……          “草炭泥遗址”金不换      如今富裕起来的村民仍忘不了黑土的救命之恩   近些年,兰家崴子村一天天走上致富路,村民盖了新房,装了电 话,买了彩电,个别人甚至腰挂寻呼机,手提“大哥大”。但是,他 们再富都忘不了草炭泥的救命之恩。很多离开家乡的老人,或者是曾 经吃过草炭泥的老人,每逢节假日,便携家带小来到兰家崴子村,在 草炭泥遗址前深深地鞠躬。他们离开遗址之际,都要掬一捧泥土带回 家,留作纪念、或者回家蒸馍吃。   记者在兰家崴子村采访这天,幸遇一名来自辽阳的老人,他是专 门前来草炭泥遗址前礼拜的。他说,1960年,他听说兰家崴子村的草 炭泥可以食用,立即来到这里挖了几十公斤泥带回家,全家人靠着草 炭泥度过那个艰难的岁月。   据衬里人统计,近十年来,数万人专程来到草炭泥遗址前参观。 今年5月1日劳动节,专门前来草炭泥遗址参观的省内外游人达到1000 多人次,兰家崴子村重现了当年的热闹场面。前不久,一个自称是草 炭泥救了他的命的外地人来到兰家崴子村,挖掘了很多草炭泥,临走 前给村民200元钱。 村民说啥都不要,那人急了,扔下钱掉头就走。 村民见那人的眼角闪着晶莹的泪花。   记者在草炭泥遗址前看到,所谓的遗址其实就是几个大水坑,坑 内水波平静。水草丛生。目前,衬里的草炭泥几乎挖掘一空。记者提 出尝尝草炭泥,兰树喜和另一名老队长李树新带着记者沿着地垄走厂  圈,挖了一棒黑乎乎的草炭泥。记者抓在手里,闻闻,一股清香扑 鼻而来;放在嘴里尝尝,感到略腥。如同嚼面一般。   兰家崴子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六分。可是,草炭泥遗址占地20多 亩。据估算,如果在草炭泥遗址上种上水稻,那么,近40年来,可收 获稻谷40万公斤,价值几十万元。现任村组长李刚说,草炭泥遗址所 蕴藏的精神财富可谓千金不换,任何人都无权占有它,破坏它。 (原载羊城晚报 文、图/陈学峰)

回页首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