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三年自然灾害"

刘文瑞



  有许多事情,我们往往依赖于"大家"怎么说,使我不仅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
"大家都吃,就对么?"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尽管是个儿童,但已切身感受过那种饥饿。至今,
每每出入饭店,面对佳肴,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当年的情景。所以,我写的东西,
难免有点灰暗。

  但是,对"三年自然灾害"的成因,我却一直没有怀疑过。道理很简单:以常
识而论,尽管有"人祸",但是,天灾总是一个因素吧。直到前年,读到《方法》
上的有关文章,才使自己有了点感悟。

  1959~1961年,我们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或三年困难时期。在这三年,非正常
死亡人数至今未有官方正式公布,国内解禁以后多说为2000万,国外估计为3000
万,还有估计为4000万的。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称:1959~1961年因粮
食消费不足,非正常死亡率全国平均达18.08‰,其中1960年竟达25.43‰,而战
争年代的1949年才是20‰。无怪李先念到河南时曾痛心地说比打仗死的人还多。
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饿死人不是因为没有粮食,而是因为粮食都被收到了国库
之中。时任信阳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的张树藩回忆道:"当时信阳地区饿死那
么多人,并非没有粮食,所属大小粮库都是满满的,但群众宁可饿死,也没有抢
过一个粮库。"

  关于三年困难的原因,先后有官方多种解释。最初,官方把它完全归结为"
自然灾害"和"苏修卡脖子",但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提出了"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的看法,从而种下了同毛泽东的分歧。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定论为:"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
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
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而1998年第10期《方法》上刊登的《风调雨顺的三年》说,用全国120个水
文站历年水文资料(1895~1979)编制的《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为依
据,由一批著名气象水文科学家对1959~1961年国内水文气象情况进行了缜密、
客观的分析,得出结论为:"不论与其他任何灾年或常年比较,1959~1961三年
灾难时期,全国的气候都可以说是天公作美,甚或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正常程
度甚至令人吃惊。"但由于重复了不止一百次的"自然灾害"谎言,使绝大多数老
百姓包括知识分子在内,都毫无怀疑的接受了"自然灾害"论。

  为了验证,我曾在一次上课时,对学生作了个随机测验。列出关于"三年自
然灾害"成因的四个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常识和判断力选择一个。结果,选
择"人祸"(即完全是人为因素)的,只有2人,占4%。

  心理学上有"从众效应"一说。人们遇有疑虑时,总是考虑"大家"的意见。姑
且把"大家"的意见确实正确的情况搁置起来,先看看你所听到的意见是否属于真
正的"大家"。一般来说,人们对"大家"是有选择的,岂不闻"物以类聚,人以群
分"的古训么?通常人们首先听到的,是与自己意气相投、观点接近的说法。同
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你甚至有可能懒得搭理他,他的意见特别是同你唱反调的意
见,你还能听得进去吗?比如,你在一个100人的群体中生活,而你对其中的某
一个人非常反感,恰恰你往来比较密切的七八个朋友,对你反感的这个人看法与
你相近。而你来往较少的八九十人,对这个人的看法与你相反。你会根据你的朋
友的反应,自然会认为那个人"不是个东西",而且有"大家都这么说"作为依据。
这种"大家"意见,有多大的可靠性?

  再进一步,如果在信息的处理、过滤以及传递中,有意无意的只讲一种意见,
甚至采用"灌输"的方式定一种思想于一尊,使这种信息铺天盖地环绕在你的周围,
就难免会左右"大家"。这种情况下,即使真正是"大家"的看法,也恐怕得画个问
号。

  思考发自于怀疑,如果对"大家"都说的东西习以为常,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学

转自孤独书斋网站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