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动
人口变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生、死亡人口的自然增减;二是
迁入、迁出人口的机械增减。
第一节 出生、死亡
全县人口出生、死亡变动,民国只有零星资料,尚不甚确切。建
国后,1950至1985年,全县对出生、死亡、净增、比率作了分年统计,
其变动趋势呈现出几个明显的变化。
1949~1953年,这一阶段含有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延续因素。随着
社会制度的改变,更含有新时代利生减死的特点,几年中出生率逐渐
上升, 死亡率却显著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1952年达30.6‰,总人
口则由1949年的505265人增长到1953年的550916人。
1954~1958年,这个时期,社会秩序安定,农村合作化兴起、人
民生活得到改善,普及新法接生,新生婴儿死亡率下降,城乡特别是
农村“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旧习俗影响较深,全县形成第一
个生育高峰。 城镇夫妇一般生3个以上,农村生4至5个,全县总人口
猛增到593843人。1957~1958年,人口基本趋向稳定,但出生率仍然
较高。
1959~1962年,是营山解放后人口大减的一次“低谷”。1961年
与1957年比较, 减少69363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跃进”、“反
右倾”、办公共食堂、搞“一平二调”等“左”倾错误,再加上当时
的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粮食减产,水肿病蔓延,人口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全县绝大多数地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其中,
以老林、新店、城守、回龙、小桥等地较为突出。
1962~1973年,营山人口增长曲线上升出现了两个高峰。第一个
高峰是1963~1965年,由于困难时期已过,带来了补偿性人口猛增。
第二个高峰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人口失控,全县净增8.4万余人。
1971~1985年,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从1979年起,年出生率平
均稳定在16‰以下, 净增率平均降到7‰左右。全县人口逐渐进入有
计划地增长。
统计表格:[人口概况] [出生死亡] [迁入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