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粮食统购统销情况1953-1989[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1953年10月,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从省到区、乡、村逐级分配粮食 购销计划,具体到农户则采用民主评估产量的方法,除去公粮、种子、口粮、 饲料,得出余粮,在余粮中国家统购90%,并按“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 不购,缺粮统销”的原则,组织农村粮食购销。是年,全县统购粮食104555吨, 城镇居民供应和行业用粮16480吨,农村缺粮统销37205吨,上交国家50870吨。 1954年,全县遭受洪涝灾害,粮食比上年减产21660吨,统购83000吨,除去农 村统销21600吨和城镇供应23300吨,上缴国家38100吨。由于购了过头粮,并压 低统销量,造成农村缺粮,翌年春又返销粮食10300吨。 1955年8月 ,实行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政策,进行查田定产 (分一、二熟田和高、低产田),核定留粮后的余粮定购80~90%;核定统销量, 正常年景3年不变,确定渔民、草民和人多田少地区口粮标准200公斤;城镇居 民按年龄每人每月定量3.5-12公斤,工人按体力劳动工种每人每月定量14~25 公斤,平均每人每月供应成品粮13公斤;行业用粮按计划供应。至此,全县粮 食购销渐趋稳定。是年,粮食丰收,总产为239285吨;统购94400吨,农村统销 31630吨(含留粮人均口粮29l公斤),城镇定量供应10150吨,行业用粮2515吨, 上缴国家50l05吨。社会尚有余粮上市交易。 1956年,将“三定”到户改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卖粮单位。当年因灾比上 年减产53595吨,统购63250吨,比上年少购3l150吨,城乡销售57230吨,比上 年多销12935吨,人均口粮240公斤,上缴国家6020吨。1957年为正常年景,全 县粮食总产量202565吨,统购97720吨。 又因购了过头粮,农民口粮水平降至 200公斤,当年返销16000吨。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对粮食产量估计过高(30万吨以上),并按估计的产 量下达统购任务10万吨;提出“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的口号,不按 计划吃粮,仅几个月时间就吃掉全年口粮。是年,全县实际产量233870吨,统 购92770吨,产量、统购量均与1955年持平。但由于口粮吃过头,使部分生产队 把种粮、口粮都卖光,有的农民吃了家底陈粮。 1959年,因灾比上年减产72845吨,减收31.1%;县下达统购任务ll万吨, 占当年产量68.3%;实购93470吨,比1958年多购700吨。购后存粮人均仅l16.2 公斤,当年底即有部分地区群众断粮。后返销粮31740吨,但农民口粮水平仍 降至145.5公斤(原粮),平均每人每天只有0.28公斤大米;至次年春,人均每 天仅0.25公斤原粮,折大米0.175公斤(即16两制市秤的5两6钱)。城镇定量供 应每人每月下降l公斤,粮食极度紧张,普遍以“瓜菜代”度日。 1960~1961年连续遭灾,粮食产量停滞在ll~14万吨之间,年购销量为 4.3~5.4万吨(不含划入金湖县部分),县内勉强平衡。 1962年,全县又道暴风、雨涝灾害,粮食总产量下降至l00770吨,全县人 均占有粮食仅170公斤。是年,调进粮食20500吨。 1963~1964年,粮食产量上升到19万吨左右,年统购4.7万吨,县内购销 平衡,农民口粮水平恢复到200公斤。 1965年,县内调整“三定”,使农民休养生息,核定口粮基数为200公斤, 超产多吃,减产适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