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购统销前,主要为救济粮或口粮调济。1954年后,返销于农村的粮食,
除口粮外,随每个时期的经济举措,销售范围主要有5个方面。
【口粮返销】统购统销后,对农村因灾、低产而缺粮的农民,通过自力
更生,余缺调剂,仍不能解决口粮的,实行评缺定销,发证到户,粮食部门
分月供应。1954年,因购销未注意结合,产生供应面大和白条售粮,全县供
应农村缺粮653.75万公斤,占全县统销总量37.6%,占统购量的35.07%。1
955年实行“三定”,购销结合,一次划分余缺,对余粮队只购不销,自给
队不购不销,缺粮队只销不购,全县农村口粮供应下降为127.5万公斤。195
8~1959年,由于高估产、高征购,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浪费粮食现象相当严重,带来农民生活严重困难。县委,县政府把全面安
排群众生活列为工作重点,1960年农村回销量达1915.5万公斤。1961年农村
食堂解散,恢复自留地,粮食生产逐渐恢复,农村回销逐渐下降。1962年供
应335万公斤,1964年供应360万公斤,分别比1960年下降82.52%和81.21%。
1965年,由于缺乏控制,供应偏宽,产生部分不合理供应,是年农村回销61
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70%。“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产量徘徊,人口增
长,农村回销逐年上升。1971年为468.5万公斤,比上年增149.86%。1977
年达813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8.9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调减粮
食征购任务,农村留粮增多,口粮回销逐年减少,1981年仅销292万公斤,
比上年下降23.19%。此后,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粮食
商品生产率提高,粮食市场逐渐放开、对少数“双缺户”(缺粮,缺钱)实行
平价回销和由民政部门发放救济粮,对一般缺粮户采取借销或议价供应。
【专业菜农供应】1958年10月,城关镇设蔬菜营,13个生产队,菜农人
口1670人,每人月定量15公斤,参加集体食堂就餐。1959年改为7.5公斤,
同年9月恢复原定量按“人七劳三”比例分配,多劳多得。1960年,实行
“保两头,定中间”办法,老、幼、病、残每人每月供应基本口粮10.5公斤,
劳动力在基本口粮外按每个劳动日增加供应0.25公斤。1973年改为:10周岁
以下儿童和丧失劳力老残人员按居民定量供应标准供应,劳动力和半劳动力,
按每人每月18.5公斤标推计算到队,以12.5公斤作基本口粮,余按劳动工分
分配。1979年,一律改按人均每月15公斤包干供应。1988年5月,遵义地区
实行“稳征、减购、压销”,菜农口粮定量调为12.5公斤,由享受统销价改
为比例价供应。
【农产品奖售】从1961年起,收购农副产品实行奖售粮食办法,以促进
生产,增加收购。具体奖售范围、品种、标准,多有变动。1961年,对收购
油脂、油料、畜产品、中药材和其他经济作物,实行粮食奖售的有67种,19
74年调减为61种,1978年为52种,1985年只保留收购肥猪实行奖售,其他各
类奖售停止.至1988年,收购肥猪奖售粮亦取销。
【饲料粮】1960年,按遵义地区规定,每头种公猪每月供应7.5公斤,
母猪每产一窝小猪供应15公斤。对迅速恢复生猪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文化
大革命”期间,社员养母猪每产一窝小猪供饲料10公斤,集体养母猪产小猪
每窝供15公斤。
【各类补贴】包括农业人口参加国家举办的农田水利、筑路等工程的民
工口粮补助,上山下乡知青未参加农村分配前的口粮供应,退(离)休职工和
复退军人回农村的口粮供应,以及临时工、住校农村中学生、各种会议补助
等。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市场调节的扩大,从1983年起逐步缩小补贴范围。
1988年,取销各项补贴供应。
(参见《贵州省桐梓县农村粮食销售统计表》)
摘自《桐梓县志》(贵州省桐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7年10月第1版)卷九“贸易” 第四章“粮油购销”第三节“销售”, 第571-572页
回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