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ZT:美国书介--解构同性恋与文明

送交者: 冰叶2004/01/16 16:4:11 [状元纸巾]


ZT:美国书介--解构同性恋与文明

刘见林

  自从法国学者福柯(Michel Foucault)先锋性的《性史》一书
问世后,在学界中流行的看法一直是,同性恋获得身份认同(identity)
乃19世纪晚期的事情。其时,“同性恋”(homosexual)一词首次于
医学话语中出现。不过,这种社会建构主义的说法对于熟悉诸如克里斯多弗马罗
(Christopher Marlowe)、乔治王时期伦敦的同性俱乐部(T
he Mollies )以及中世纪得到教会认可的同性团体(same-sex
unions)的人来说,却是荒谬的。克朗普顿的《同性恋与文明》和拉博的
《陌生人》二书即对19世纪晚期之前的同性恋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钩沉;同时
也对福柯的“话语”形成了实质上的“解构”。
  《同性恋与文明》一书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时间上从荷马时期(公元前八
世纪)直至18世纪;空间上则包括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中国和日本)。克朗普
顿认为,19世纪的确是包括同性恋在内的各种“非正常”性生活方式的黄金时代,
但在此之前,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洲、亚洲,都存在著繁盛的同性恋文化。比如亚
历山大大帝时的军营、中国汉朝时期的“士”、阿拉伯统治时期的西班牙社会和日
本武士阶层,在这些团体中,同性恋相当流行,尤其是日本武士,同性恋之盛可与
古希□时期并论。甚至在基督教时期的欧洲,同性恋亦不乏市场,著名的人物如英
国国王詹姆士一世(James 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罗道夫二世(Rudol
ph II)和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克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等等。
  不过,克朗普顿指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并不
相同。在古希□,同性恋与教育并行;在中世纪日本,同性恋则被融入到武士道的
精神之中;但犹太-基督教国家却对同性恋极其厌恶,对他们采取的是迫害的手段。
克朗普顿在书中写道,基督教早先认定同性恋(男)是严重的侵犯行为,稍后的时
候又认为是同性恋毁灭了圣经里的城市所多姆(Sodom,鸡奸“sodomy”
一词即源于此);到罗马帝国后期,这两种传统观点开始碰撞并融合,给此后的欧
洲和美洲新大陆造成了巨大的悲剧。拜占庭帝国、中世纪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意
大利和宗教裁判所时代的西班牙对“鸡奸者”均施以包括活活烧死在内的极刑。而
在英国、荷兰、日内瓦和美洲新大陆等新教国家和地区的同性恋者也有类似经历。

  拉博的《陌生人》一书与《同性恋与文明》相承,详细描述了整个19世纪尤
其是前期的同性恋情况及其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拉博曾写过雨果、巴尔扎克和兰波(Rimbaud,法国诗人,1854~
1891)的传记。后二人对于现代同性恋身份的建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巴尔
扎克在《幻灭》一书中对同性恋进行了革命性的描写;兰波则与王尔德和道格拉斯
(Alfred Douglas)一样,本身即为同性恋者。
  在《陌生人》中,除了象兰波这样的众人皆知的同性恋者外,拉博还为我们揭
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同性恋者或同性恋现象,当然,是否确实可证却是另一回事了。
比如,他关于道格拉斯的父亲昆士伯雷侯爵(Marquis of Queens
bury)也是同性恋的断言就很是令人吃惊。
  再比如,他以下说法也是颠覆性的:林肯一度与伊利诺斯州一位名叫约书亚斯
皮德(Joshua Speed)的店主同睡一床近四年,此事颇值得“关注”;
俄罗斯首位同性恋殉难者并非柴可夫斯基,而是果戈理(他在一位教士的影响下不
食不眠至死);侦探也有同性恋的癖好(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的关系可证明),这
是由于他们的职业的缘故。
  《陌生人》一书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指出19世纪的欧洲文艺界存在著
一种或许是出于报复心理的将基督想象或隐喻成“雌雄合体甚至同性恋者”的风尚。
比如,比利时象征派画家戴尔维尔(Jean Delville)作于1989年
的一幅有关柏拉图学派的作品中,就出现了穿著白袍的基督的形象,其身旁有12
名裸体的弟子围著。
  福柯的研究注重法律和医学文献,克朗普顿和拉博则不同,他们更为看重信件、
日记、诗歌以及小说一类的资料(拉博表示,19世纪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有50多
部或多或少涉及同性恋)。评论家认为,这种研究方法的转变,或许会使作品的学
术性和可信度打些折扣,但与它激发的视野空间和想象力所带给同性恋研究的作用
相比较,却是微不足道的。
  克、拉二氏的著作“解构”了福柯的“话语”,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他们的
旨意却是同于福柯的,即试图“重构”人们对于同性恋的看法。他们的著作展现了
人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传统下对同性恋不同的态度,其中有迫害,也有宽容。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是否就能拓展视野,摆脱受一时意识形态或伦理传统影响之局
限,而对同性恋者报以更加同情的理解呢?
  也许拉博“发掘”出的一则现存最早的同性恋征友告示能很好地体现19世纪
甚至是任何时期的同性恋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该告示1880年代刊登在奥
地利某报上,内容如下:“寻友,要求象我一样,喜欢独自一人,远离人群,尤其
是妇女。他能自得其乐,当然,一旦得到同道中人,会觉得更加快乐。知我者致信
‘喜爱自然先生(Mr. Nature-lover)’”。

转自“侨报”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