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三). 铜 狮

送交者: 寒江月2004/02/02 18:14:45 [江月茶寮]
回应 (二). 蝶 魂 by 寒江月 于 2004/02/02 18:13:59


三. 铜 狮

走进藤王阁园区, 目光自然地被高度57.7米的古典式楼台吸引。 仰着头走向九层高阁前峰峦般层层向上的白石阶, 到了近前, 视线却被那对镇守高楼的铜狮吸引了去。铜狮子蹲踞在方形铜座上,五短身材,大脑袋,胖身子,低着头,瞪着大眼睛,张着大方嘴,做怒吼状。

狮子非吾国之兽, 那物乃猫科之属,原产非洲,南美和西亚。狮子是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开通西域之后才来到中国的。到东汉时,国人已经把狮子当成神兽来信仰了。东汉时期的墓葬里,狮子被请来镇墓,估计是因为它们看上去挺吓人的吧。 狮子到中国成为神兽, 不知跟佛教是否能拉上点关系,毕竟,佛教中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嘛,还专有“狮奴”来照料它呢。狮子那可怖的吼声在佛教里象征佛法的威力,当然,狮子本来就“非我族类”, 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二者都来自外邦, 佛法大盛之时, 狮子也就跟着身价百倍了。 狮子既来自异域,又与菩萨和佛法有关,成为尊严, 权力和富贵的象征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自古以来,帝王的宫殿陵墓,王公贵族的府第,民间的庙宇殿堂等等的大门口都少不了石狮铁狮铜狮,或蹲或卧或走或立,瞪着大眼,张着大嘴,狐假“狮”威,让人走到近前,心里先怯了几分。其实,别看雄狮子披一头长而潇洒的鬃毛, 高大威猛,但它色彩单调,身形偏瘦,大脑袋,细尾巴,论色彩,论体型,我看都不如本国土生土长的华南虎。不知道为什么狮子这“他乡之客”在中土反客为主,倒把本土的百兽之王给排挤到一边去了, 可能是因为国人坚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吧。

我走到左边的铜狮面前, 细细端详。那狮子看来是条驯狮,胖乎乎的胸脯上垂着条雕刻精美的链子,正中间还挂了只铃铛。这是挺典型的宋代狮子造型。



狮子传入中国后,多成为帝王的宠物,见过真狮子的艺人恐怕寥寥无几。作为艺术造型的狮子,自然是“神似”多于“形似”。首先,雄狮头上那威风凛凛的鬃毛就被“异化”成卷毛了,还是一个圈儿一个圈儿的卷毛呢,卷毛紧紧贴在大脑袋上,令我想起20世纪30年代西风东渐时,城市里时髦的烫发主妇。我这么一胡乱联想, 眼前的卷毛铜狮子顿时少了许多威风,多了不少幽默。

到了唐代,国运宏昌,狮子也跟着抖将起来。唐代的狮子生机勃勃,气势宏大,身上也不那么单调了,开始出现各种装饰。到了宋代,狮子有了阴柔之气,体形变得胖乎乎的,脖子上被人系上精致华丽的链条带子之类, 甚至还让人给挂上了铃铛缨络什么的。狮子居然开始注重“家庭价值”,母狮身边出现幼狮, 母狮做慈母状, 陪小狮子玩耍。雄狮子也“犬儒化”,公然在大庭广众之间, 众目睽睽之下玩起了球。明代以后,狮子还玩大发了,一路玩到民间,居然娘腔腔地玩起了绣球。狮子的职责也随之改变,放下镇宫守墓避邪的“正业”不做,到处讨人欢心,变成了“喜庆专业户”,连商人开店, 平民过年什么的,昔日威风凛凛的狮子都要披红挂绿地赶了去,摇头摆尾在街上扭上一番。

昔日作为权力的象征,与狮子有关的清规戒律可真不少。 明代之前, 狮子的式样跟官员的品位有关,七品之下的小官儿, 门口还不准置放狮子呢。清代时,喜欢玩枪弄棒的子弟们, 要想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得弄个武官当当, 可是, 要想往官服上绣头威风凛凛的狮子, 得苦苦熬到一品武官才有戏。不过,从明代起,狮子渐渐走入民间。走入民间的狮子形象大变, 活泼可爱有余,威严庄重不足,与其说象征威风,不如说代表好运,民间泥玩具狮子描红画绿的,可爱得就像家里养的小狗,让人见了忍不住就要抱一个回去。

我冲着呲牙咧嘴的大脑袋铜狮子做了个鬼脸,绕到它身后一瞧, 不由忍俊不禁:这哪是狮子,分明就是只放大了的狮子狗嘛!它的后背滑溜溜的,脖子后头竟然还挂了只吉祥结,小尾巴居然还打着卷儿,可爱得让我产生了爬上去抱抱它的冲动。再绕到正面, 看看铜狮子呲牙咧嘴的样子,就觉得它像个故意装大人的小孩子,尽管板着脸,瞪着眼,口里嚷着大话,但是那模样儿怎么也教人认真不起来,越是气势汹汹, 反倒越是可爱, 结果是让人笑嘻嘻地拧了一把腮帮子。



狮子到了中国,先是被神话,最终却演变成了“小可爱”,让我想到我那些善良的乡邻们。 在漫长艰难的人生中, 他们将一切敌对的力量“软化”, 把所有神圣的东西俗化, 把它们转化为日常人生的一部分, 如此一来,敌对的力量就变得可以接受, 日子一天天的也就过得下去了。 这里虽然有点喜剧的意味,可是细细品味的话, 又品出一丝苦涩来。

我拍了拍铜狮肥胖的爪子,从它身边走过,走向高阁山峦一般的白石阶。



1/17/2004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