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乱说摄影:数字相机近距离拍摄的“水墨画”问题。

送交者: AlphaQ2004/01/01 1:24:35 [江月茶寮]


乱说摄影:数字相机近距离拍摄的“水墨画”问题。

茶馆主人说开了这个摄影专栏就是要让我来瞎说八道,顺便还提供了一个题目。已经好些天过去了,再不交差就太不像话了,那就只好先瞎说几句应付一下。

我是个乡下土鳖,“没什么见识”,说错了自然算是守本分,有哪位高人看不过去,还希望多多指点两下。

咱就先说这主人提出来的问题:数字相机拍摄近距离发生的“水墨画”现象如何解决。因为没有看到照片的“水墨画”效果什么样儿,咱就只好练“空手道”蒙着说了。

所谓“水墨画”,大概就是画面模糊,细节损失比较严重。当然有的时候,摄影师就喜欢模糊,要的就是没有细节,不过咱现在说的不是那种情况,是细节越多越不嫌多的那种情况。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个,脱焦;第二个,机身抖晃。

第二个相对简单,咱先说这稍微复杂点儿的第一个。其实,都不复杂,如果我一个没文化的乡下土鳖都能搞明白,这全世界就没有人搞不明白的。

脱焦,用洋文说就是out of focus,focus是焦点,可不是焦距,焦距是镜头在工厂制造出来的硬指标,而聚焦部分是我们拍摄时候要调节的,从机器到被拍摄主体的距离。

焦点?距离?那放在一起不就是焦距么?不是!当时翻译的时候可能是太不小心了,就把这两个东西搞得听起来互相有些靠近。很早以前,有个老中摄影师,姓张的前辈,曾经把聚焦叫做“对光”,不过后来没有“发扬光大”,还是无法甩掉这个“焦”字。好在对摄影热情比较高的同志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于是就这么一直沿用下来了。只要知道这俩东西在咱中文里听起来差不多,但是其中含义不一样就行了。

以上说的不完全是废话。我们一般用的这种消费者级别的数字相机,镜头的焦距都很短,只有几个毫米!这在小画幅的胶片相机上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小画幅的如35毫米胶片相机上,标准镜头的焦距是50毫米,广角镜头一般是35毫米到24毫米,更短的就可以算是“超广角”甚至“鱼眼镜头”了。就算是“鱼眼镜头”或者更要命的“全景镜头”,其焦距也不过是10 毫米左右,这种镜头的价钱就很可怕了,置办一套镜头的银子大约够买汽车用的。

数字相机镜头的焦距很短,但是价钱不仅不高,而且很便宜,是因为其成像面积也相应的小了很多,这样一来,制造这种焦距很短的镜头在工艺上正好比较容易些。

我曾经在一个有些暧昧情调的中文论坛上看到一个女孩子说,“找男朋友,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的话,当然是希望尺寸越大越好啦”

在摄影术的画面质量上,与这个姑娘找男朋友的标准差不多,一般也是尺寸越大的越好,这里说的是成像的面积。能有多大呢?可能还会稍微超过那位姑娘的要求,八寸!

我这不是瞎说的,大画幅胶片的尺寸有8x10寸的,不过现在玩儿这么大胶片的很少了。我自己只是玩耍过4x5寸的而已,可是这已经是我们一般能够见到的最大尺寸了。我当年扛着4x5的大机器出去,什么专业摄影师见到也都会暗吃一惊:哎呀妈呀!玩儿严肃摄影的流氓来了!

35毫米胶片,成像面积是24x36毫米的底片,不过半块饼干大小;我们一般用的数字相机就更加可怜了,大约只有手指甲盖儿大小。

与“8寸”相比,这不过是有些男孩子被人讥笑时候比喻的如一粒花生米了。真是“人比人死,货比货扔”,花生米的尺寸,怎么拿得出手去呀?

不过呢,小有小的好处,能提供另外一种享受。首先是方便使用,大机器都要肩扛,所以以前的摄影大师都必须有助手才行,这数字相机体积小,随便就可以揣在身上了。

再有呢,就是镜头的短焦距带来的好处,也就是所有广角镜头的特点:最小聚焦距离可以很短,远远超过一般35毫米相机的镜头,甚至超过35毫米标准的昂贵的微距镜头。

我们一般使用的数字相机,都能够拍摄很近距离的主体,甚至可以近到三五寸之内,这就可以算是“微距”了。在35毫米的胶片相机上达到这个聚焦距离,不知道要花多少银子才行!

当然卑贱的方法也有,我当年就曾经玩儿卑贱的,弄了一条专业皮腔,使得镜头成像的放大率达到了惊人的28倍,远远超过昂贵微距镜头达到的1:1放大率。不过皮腔太笨重不实用,效果也不如真正的微距镜头那么好。

数字相机在这方面有大优势,就是可以拍摄距离很近的东西,如花草鱼虫之类。

镜头这个东西,是聚焦的距离越短,则对聚焦精度的要求也越高些,于是,在很短距离上拍摄时候,稍微差一点儿都可能会在照片上表现出来成为脱焦的问题。而且,在短距离上,景深也变得非常小,前后差一点儿就不清楚了。

要解决这问题,就要首先尽量精确聚焦,同时扩大画面的景深使得“宽容度”增加。

聚焦,虽然现在的机器大都是自动聚焦,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有些发挥余地的,只要善于使用就好了。很多数字相机上,有个功能叫做“macro”,就是微距的意思,启动这个模式可以让镜头在其设计的最短距离区间内进行聚焦成像。说明书上都会讲的很明白,这个模式适用的聚焦距离区间是多少寸到多少寸之间。

如果您拍摄的主体距离机器落在这个区间内,就应当首先启动这个模式了,不然镜头自己不会自动转换到这个聚焦区间来,出来的结果就一定是“水墨画”无疑。

自动聚焦,一般都是一画面中央的一个小区域为聚焦点,如果拍摄主体是偏离中央这个聚焦点的,则要先用中心点对准主体聚焦,然后半按快门锁定焦点再重新构图后完成最后的快门释放。

简单说来,聚焦就是这样了。

再说景深控制。在大部分机器上,如果没有手控曝光功能,大概就没有很好的办法控制镜头景深了,不过这不太重要,因为数字相机镜头的景深本来就已经很大了,已经大到我有的时候都讨厌它,嫌太大(不是所有东西都越大越好)。

景深是与镜头的焦距成反比的,镜头的焦距越短,其景深就越大。我们一般使用的数字相机镜头的特点就是焦距很短,具有广角镜头的特性,于是它的景深就很大了。

在同一台数字相机上,如果尽量使用镜头的广角端,也会使得景深相应得到扩大,但是用变焦镜头的广角端要注意避免出现明显变形,尤其是画面边缘部分。

如果,机器上具备手控曝光功能,就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本来已经很大的景深上再尽量增加,运作起来也很简单,就是缩小光圈。

在曝光值不变的情况下,缩小光圈就意味必须延长快门时间,才能使得感光元件/CCD/CMOS得到足够感光量。快门时间变长了,就涉及到了机身的稳定。

咱这就说到了第二个问题。稳定。

我党说了,“稳定压倒一切!”

除非在一些例外情况下,如体育运动飞车滑雪等,摄影术一般都与我党一样,要求“稳定压倒一切”。

呵呵,这摄影术刚才还跟找男朋友的姑娘一样,现在又跟我党取得高度一致了。

摄影师都是活人,只要是活人就都有呼吸和心跳,手持相机都会有抖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两只小手儿可能比较稳一些,患帕金森病的摄影爱好者大概就跟老太太踩电门差不多,一抖起来就没完了。

近距离摄影,画面上的细节就会很突出,于是就非常重要,损失细节就不好看了,所以有时候轻微的机身抖晃也会导致画面细节的明显损失。

要想得到画面上所有部分的细节大约是不可能的,因为近距离拍摄的景深一般是不够包含所有画面部分的,而且显示全部细节的照片也不好看。照片上的聚焦点应当是明显的,对于看照片的人是应当具有“引导”作用,所以只要焦点明显而且细节突出就行了,其余部分的“模糊”正是为了显示画面焦点的重要,就是绿叶与红花的关系。

解决机身抖晃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尽量使用三角架。

没有三角架,或者条件限制不能支三角架,也好办。遇到我这种庸俗卑贱之人,几乎是什么样本来的专业手段都可以找到简单经济的土鳖变通之道,简称“土道”。别看很土,但是好用。

没三角架不要紧,只要有个“靠山”就行了。把相机或者持相机的手靠在一个固定的物体上,哪怕是用桌面上的两卷卫生纸垫在下面也行,反正是尽量不要让相机悬空手持,把机器尽量压靠在这个固定的东西上,如果能用机器的自拍功能就尽量不要用自己的小嫩手指头去按快门,尤其是在快门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

我这条“土道”,在使用数字相机时候尤其好走,因为数字相机可以用屏幕取景,这样不用把自己的老脸贴在相机上也能看到要拍摄的画面,就更加方便了找“靠山”,即使这“靠山”在一个不太体面的地方,比如桌子底下,也没有关系,您不用把脑袋钻进去,只要伸手过去就能完成。

在咱们不愿意把自己变成没有呼吸和心跳的死人的前提下,就只好这样迁就一下以取得“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好局面了。

这聚焦和抖晃两项主要问题如果都搞定了,估计“水墨画”就应当消失了。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以后还出现“水墨画”,那咱们再继续讨论。不过,我估计我也说不出来太多所以然了。

或者,您找别人请教;要不然,您干脆,将就材料“发挥优势”,放弃摄影,改行玩儿国画涂抹山水去算了,保证马到成功!

鸡窝的鸡哥哥好像说过希望说说数字相机方面的事情。这玩意儿么,我知道的也是很有限,好在各位要求不太高,我可能还有瞒天过海蒙混过关的机会,那就容我些时间下次再说吧。

也不知道从哪儿说起。如果没有人给出题目起头儿,咱下次就从一些基本的概念开始,胡乱介绍一下图像分辨率,胶片和数字的一些主要差别。

如何?


顺致同志们新年快乐!发财!!!

AlphaQ

2004 元旦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