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王澄: 陈竺的“系统生物医学”救不了中医

送交者: dok-knife2007/12/18 16:46:46 [温柔一刀]

陈竺的“系统生物医学”救不了中医


王澄医生 2007年12月17日



我本来对陈竺的“系统生物医学”并没有兴趣。我研究这件事情和写下这篇文章只是想告诉大家:陈竺的“系统生物医学”救不了中医。

一.前言
二.什么是系统生物学?Denis Noble的《心脏模型,从基因,细胞到整个心脏》译文
三。陈竺的“系统生物医学”概念是哗众取宠
四.中国对于“系统生物学”应当“多看少做”
五.系统生物学和中医整体论没有任何关系。评香山291次学术会议
六.结束语


一.前言
2007年11月5日,卫生部长陈竺在新加坡举行的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ACR)百年大会上做了题为:“在系统生物医学时代肿瘤治疗的创新和成本效益”的发言。英文的题目是:Innovation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Cancer Therapy in Systems Biomedicine Era。Zhu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2006年11月6日,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成立。陈竺院士任中心主任。报道说,新成立的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将以肿瘤、代谢综合症、神经变性疾病为重要对象,围绕理论体系和技术创新;重大疾病发生机理;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预测、预警;重大疾病创新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的现代化等五个主要方向开展系统生物医学研究。

一年多来,中国医学界人人都想要知道什么是“系统生物医学”,它将怎样被应用到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的现代化中?

二.什么是系统生物学?
陈竺创造的“系统生物医学systems biomedicine”一词衍生于“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请大家一定要花些时间读一读我为大家翻译的下面这篇专业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就知道了什么是“系统生物学”。这个名词和陈竺的“系统生物医学”中文差了一个字。

这篇(英文)文章的题目是“心脏模型,从基因,细胞到整个心脏”,作者是英国专家Denis Noble。中文维基百科提到了2002年英国专家Denis Noble 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性文章review。对于普通大众,这篇文章给于 “什么是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 的解释具有范例作用。Denis Noble用心脏的研究进展举一个系统生物学成因的例子。英文的维基百科也把Denis Noble作为“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的主要权威人士之一。我认真读了Denis Noble的这篇文章。因为我本人在1990年代在美国做过心脏动物实验研究,所以能够懂得文章中说的那些事情。

以下是Denis Noble的文章的中文译本,汉英对照本见附录3。
《科学》2002年三月Science 1 March 2002
第295卷,第5560号,第1678-1682页Vol. 295. no. 5560, pp. 1678 - 1682
综述Review
题目:心脏模型,从基因,细胞到整个心脏
Modeling the Heart--from Genes to Cells to the Whole Organ
作者:Denis Noble (英国)
地址:University Laboratory of Physiology, Parks Road, Oxford OX1 3PT, UK.
电邮:E-mail: denis.noble@physiol.ox.ac.uk

成功的生理学的分析需要能够了解细胞,器官,和系统这些关键部分彼此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在疾病时的变化。然而,我们想要知道的这些相互作用既不存在于基因组分里,也不存在于基因控制的个体蛋白中。那么它存在于何处呢?它存在于蛋白相互作用的水平。这个相互作用是指亚细胞,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要确定健康的或疾病的这些逻辑关系,只有一条办法,就是记录下来每个部分的真实实验数据,再用电脑模拟化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今天,1。大量快速增加的生物学数据资料,2。已经建立的细胞模型,组织模型,和器官模型,3。大功率电脑硬件和演算法的出现,这三个方面的进步可以使我们有可能用定量的方法探索从基因水平到整体器官的生理功能与调节系统。本综述给大家展示了心脏模型的发展。21世纪的系统生理学成为高度量化的,也是电脑化的一个工作。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用新的技术获得的生物学数据之多已经完全超过了我们处理和分析它们的能力。基因组分已经提供给我们一本极厚的人体的“部件 (产品)目录”。蛋白组分试图给这些部件和详细结构作出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却没有一本“使用者手册”。如果有了这本手册,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部件”是怎样组合在一起,怎样彼此相互作用,才使生命得以维系或疾病得以发生。很多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基因和蛋白是怎样影响细胞,器官,以及系统的功能的,尽管从基因序列的相同处我们能够看到一些线索。进一步说,比如药物的治疗,如果我们只是知道药物仅仅在蛋白水平的作用机理是不够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在药物的作用下,蛋白和它的周围结构的作用,也就是和那些能产生更高层次的有关联的细胞机制,我们才能说我们正真懂了这个药物是如何作用的。如果没有这些整合起来的知识,我们甚至无法知道一个受体,一个酶,一个转移通道蛋白与哪种疾病状况有关。我们也会遇到药物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仅仅从分子水平是无法预见的。(副作用是一个药物的多种作用的一部分。)

如果只是检视基因组分数据资料,我们无法得到很多有关上述这些问题的解答。原因很简单,基因码只是为了蛋白的序列而设,所以这些基因码本身并不反映那些能产生器官功能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蛋白和其它细胞分子或亚器官相互之间的作用。这些基因码也不能告诉我们哪些蛋白在人的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对细胞和亚(小)器官功能起到关键作用。在生命机体中,很多这些相互作用的机理我们是不清楚的。只要有可能,大自然就会把这些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藏在分子的特殊化学结构里。在进化的过程中,使用这些化学结构的方式不仅是极为复杂的,而且极尽其用。如果拿人体的组织比作一部电脑,基因遗传密码的功能就像是电脑内事先编好的程序,这个程序运作起来之后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基因密码并不知道。而蛋白组分才能够表明一些高一级的蛋白组合和蛋白相互作用的功能。Sydney Brenner说得好,“基因只能够决定它参与的那部分蛋白的特征,(基因的能力到此为止了)。而一个系统内那种被整合出来的特征则是由被复杂程序化的(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后文比喻成“管弦乐队”)。Sydney Brenner的意思是,因为生物学系统本身“复杂程序化”了这些(蛋白的)相互作用,所以,要了解他们,我们必须要“模拟程序化”他们,作为模拟分析的骨架。在这篇文章中,我要向大家介绍在心脏研究方面已经用模拟化来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进展。

心脏的细胞(电脑)模型
心脏细胞模型已经作得非常精密了。因为有40年积累的数据和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实验工作和电脑模拟工作两点之间反复地确认和建立。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所有的主要类型的心肌细胞模型。在特殊基因的表达方面,我们(的模型)现在也已经能够表达各种变量,比如,跨心室肌,窦房结的中心和周围之间,和心房内(这些特殊的心肌细胞)。这些变量对于我们了解整个心脏的表现,比如心电图的表现,和分析心律产生的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心脏细胞模型能表达的变量对于疾病的研究也很重要,比如,心衰,能够让我们看到改变基因表达后心衰的特征。

和基因水平的联系
非常重要的是,能够模拟蛋白功能特点的那些模型能够让我们触及到基因水平。比如,我们可以(记录)重建特殊突变基因的效果。这些突变带有为蛋白功能改变的特点。Markov模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Markov模型是心肌钠离子通道模型,用这种模型可以建立不寻常的变异的钠离子通道。这种模拟的变异叫做KPQ变异,去除了三个氨基酸,lysine-proline-glutamine赖氨酸脯氨酸谷氨酸,结果影响了通道的失活功能。这种现象在先天性长QT综合征中出现。这个模型能演示变异后钠通道可以“起死回生”,重新开放,甚至非常活耀。这是因为我们暂时中止了通道失活,从而产生了动作电位平台期的持续钠内流。接着引起复极化时间的延长,最后产生了一个早期除极化后的心动过缓现象。这个现象和长QT综合征病人在睡眠时和松弛时发生心动过缓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

另外一种钠通道变异模型目前多少属于一种“错觉”变异模型。这种变异可以影响到电压依赖的钠通道失活,这是原发性心室纤颤的原因之一。它的原理是,稍稍改变一点电压依赖的通道失活(能力),就可以在早期去极化后产生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心室纤颤)。早期去极化后也可引起充血性心衰的心律失常。这个过程可以被电脑模拟,模拟的数据来自于实验室里记录的基因表达的变化,这涉及到好几个转递蛋白。

上述举的例子告诉我们细胞模型的作用。它能够演示基因和离子通道异常后产生心律失常的过程。这种通道异常可以是行为的,也可以是表达的。就目前我们对基因学的了解,今后十年这些使用模型的研究依然重要。能把(小小的)基因组分的表现联系到生理效果,这是电脑化的生物学令人兴奋的工作之一。

与直觉相反
复杂模型系统有个特点,就是常常是与直觉相反。因为当一件事超过一定的复杂程度时,光凭想像(而不是从第一手直接获得的经验)不仅是不适当的,甚至可以误导。有一个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观点,这个例子就是给细胞模型加上心肌缺血的生化变化的内容。结果这样做就可以模拟心律失常。在细胞内的钠和钙离子浓度都很高的条件下,如果我们推迟了去极化后期,细胞内的钙离子就活跃起来。

钙离子的活跃接着作用在钠钙交换泵上,产生了内向电流,细胞提前兴奋。如果在代谢损伤如心肌缺血的病理状况下,对钠钙泵的向上调节和向下调节,这个现象就具有与直觉相反的特征。这个转递通道蛋白现在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研究重点。电脑模型在分类和评估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上起到很大作用。因为它解答了那些转递蛋白变化顺序的复杂现象。

另外一个做得比较多的是心肌的机械和电的反馈模型。它产生了与直觉相反的实验结果:心肌的收缩能够影响它的电活动。这个现象已经被精确的实验和电脑化的工作所证实。有些实验结果无法预期,他们与细胞数量变化后的作用有关。而细胞数量变化又与很多疾病有关。这类研究就是下一步要开展的。回过头来看,如果我们不是反复工作在实验和电脑模型之间,我们就不可能揭示那样复杂的生理学内容。

评估和预测药物的作用
药物是和蛋白起作用的。 蛋白质可以作为受体,通道,转递通道,和酶。能够影响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模型对于评估和预见药物的作用是很有用的。 美国FDA已经用模型来评估药效了。我们期待随着电脑模型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大,生物学模型的使用也就越来越广泛。药物对心脏的安全的评估就是在使用这些模型作为手段。自1998年以来,美国从市场上撤回的药物中的一半都是因为发现了那些药物对心脏不安全。先是心电图有变化,而后发生心律失常。(撤药)是巨大的浪费。实际上 ,所有的心肌复极化的离子转递通道的模型都已经作出来了。当把这些模型放入一个三维的心脏组织模型时,甚至非常逼真的心电图的T波模型也能得到。因此,我们就可以用silico模型来筛选药物。我们不得不用电脑模型的原因之一是心电图对于潜在的心律失常的发现很不可靠。不同的分子和细胞的良性或恶性的作用都可以引起QT段和T波的相同的变化。所以必须要了解从每一个离子通道的变化怎样能影响到心电图的过程。 随着我们在把精确的细胞模型整合到具有解剖细节的心脏器官模型上获得了更多的经验,这个目的就可以实现。

模型的另一个作用是筛选药物的多种作用。几乎没有什么心脏药物只结合一个受体。大多数药物常常影响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受体和离子通道。那些作用于钠泵交换通道的药物都是影响多个受体的。需要指出的是药物的多个作用点很可能(对病人)有好处。我们也期待多受体的药物作用(比单一受体的药物)更好。我也期待通过这些能发现多受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人类的心功能的调节是很多种作用在一起的过程,特别是由G蛋白耦合受体的调节。在寻找人类疾病的自然调节的秘密的时候,我们必须更加精细地了解蛋白们的“乐队”的(有程序的)表演。我们先要模拟它,才能了解到它的复杂性,才能懂得那些多种作用发挥出来的功能。

把细胞模型整合到整体器官模型中
对于怎样发展生物学模型,已经有相当多的争论。 有人说要“从下向上(从基因到整体器官)”,有人说要“从上向下”,也有人说把两个方法部分结合起来。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从中间向上下发展”。这个建议基于中间部分的(已经完成的)生物学数据资料特别多,用这些数据做成模型后再向“上”或“下”伸延。说到心脏的研究,有两个部分的数据很多,一个是细胞水平的研究,另一个是三维的整体心脏的研究。如果把这两个部分的模型互相延伸,一定很有意义。心室的解剖学细节的模型,显示出心肌纤维的走行方向和肌层的结构。这些已经被结合在细胞模型中,来模拟心脏的电和机械力的作用。

图2是激活波的传播图。这些图被心脏超微结构影响,电的传导最容易沿着心肌纤维-肌层轴的走向,这个电脑模拟结果和从狗的心脏多电极记录结果十分相同。图1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模拟心电图的末期相,使用的是详细的复极化扩散的数据。准确地模拟去极化波可以模拟心电图的心室兴奋的早期相,也就是QRS波。这样一来,就把窦房结,心房,传导系统整合到整个心脏。这样,我们正在期待着第一个完整心脏生理过程的成功模拟,完整是指能从蛋白功能(的变化)一下子(解释到)到常规临床现象。现在已经做到,把整个心室模型结合到了电脑的虚拟的人体,包括不同组织的电传导功能。这样做就可以延伸到涉及到多导胸前和肢体记录的身体外部模拟。

血流和冠状动脉循环
McQueen和Peskin建立了精准的心脏血流模型,包括心脏的腔和瓣膜的动作。这个模型已经用在舒张期的机械功能研究。冠状动脉循环中的血流模式也已建立。心肌缺血是严重心衰和死亡的主因。它也是很多多发病因素的疾病的好例子。几乎很少有疾病能够被归因于单个基因或蛋白的功能障碍。如前文所说,在模型上,当(缺血)心肌细胞能量供应减少后,细胞的代谢和电生理改变过程的模拟已经达到了可以复制某些心律失常的高水平。造成心肌能量供应减少的第一步是阻断冠脉。还有一个例子,不同的具有丰富数据资料的部分建起的模型,这个模型能产生让人非常兴奋的功能整合信息。图3是一些有名的冠脉循环的模型。这些研究冠脉血流的模型是从跳动的心室记录的。因此,模型也包括了心室的变形,这是机械对血流的影响。

这个模型已经被用来研究把主要冠状动脉阻断后的血流变化。这项工作是把这个模型整合到细胞和组织水平的缺血模型上。如果我们能用心律失常的细胞水平的机理来解释“为什么本来是正常有序的心跳突然变成了致死性的心室颤动”,那么,整合生理学电脑模拟的新时代就来临了:人类能够全方位地模拟心绞痛了。

我用“巨大的挑战”这个词是很慎重的。因为这样一个工作首先需要大型电脑。一次完整心脏的模拟实验需要超级电脑工作很多小时。进一步的工作如果没有电脑的超大容积将很难完成。这个工作可能会打破Moore定律,Moore定律是指电脑的能力每18个月翻一倍。IBM的蓝基因计划就会是这样。

未来:从基因组分,到蛋白组分,到生理学组分
电脑模型生物学系统是一个重要技术。它可以组织和整合极大量的生物学信息。尽管这篇文章只涉及到心脏的模型,可是生物学模拟模型现在已经被应用到广泛的领域,这包括各种通路,细胞和系统。在我们要利用快速基因排序和蛋白定谱的数据来创造生理学组分的过程中,silico(电脑)生物学模型在医学和制药的领域中的应用会更越发突出。

对模型的使用和建立是从每天的实验室工作中获得的。电脑模拟和实验室工作必须并行。这个工作的参与研究人员越多,进步将越快。也是由于在研究的具体内容的针对性不同,模型过于复杂,所以几乎不能提供给其它实验室用。我们希望今后能够发展出通用的模型,让不懂模型建立的人也能使用它。改善现有模型。现在也在网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模型的介绍。并且,模型的交流和语言正在发展中。这些事都能做到的话,我们就信心十足地期待整合的细胞模型,器官模型,和系统模型的巨大的发展。用不了多少年,我们就离不开这些生物研究的模型了。药物研究更是如此。当这些电脑模型联网和功率增大以后,药物研究会有很大的变化。就生物学的内容来说,这种变化会是非线性的。(比线性要快。)因为被模型化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增加比研究因素的个数增加快。21世纪的生物学被期待为巨大量化的一门学科。电脑化将成为生物学主要内容。
(译文结束)

三。陈竺的“系统生物医学”概念是哗众取宠
“系统生物医学 systems biomedicine”是陈竺从国际上已经有的“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衍生出来的。国际上至今没有人认为陈竺说的“系统生物医学 systems biomedicine”和“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有什么区别。从Denis Noble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已经看到“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就是人体,疾病,和药物。陈竺说的“系统生物医学”还是要研究人体,疾病,和药物。两者没有区别。

我用英文在google检索,甚至无法找到英文写的从专业性,权威性,和实验角度含有“系统生物医学 systems biomedicine”的文献。我不知道为什么陈竺要创造出“系统生物医学 systems biomedicine”的概念。


四.中国对于“系统生物学”应当“多看少做”

我向三位在美国做了多年的医学基础,药学方面的深资研究人员请教了有关“系统生物学”的发展问题。 他们三人的共同意见是,1。系统生物学目前还不是很成熟。2。药学的研究最终离不开整体动物实验。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电脑模拟化的研究能够接近整体动物研究实验的可靠性。二者之间差得很远。比如在心脏机械力量的研究中,整体动物实验可以把即时即量的神经,肾脏,肾上腺调节功能“自动”反映在实验中,而只有心脏机械力量和电活动数据的电脑模拟却不行。3。电脑模拟和实验的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电脑加强了实验的功能。电脑模拟不是目的。在这一点上,陈竺已经误导了中医。(附录1)[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搞的“数字中医”,是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的中国不适合在医学领域开展原创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因为医学领域是当前所有科学领域里最难的一个领域。我国过去58年里官方媒体报道过的医学和中医“攻克国际难题”的事件不绝于耳,比如李大鹏的康莱特中药注射剂。但是最后能像拼出胰岛素的结构这样被国际公认的例子寥若星辰。知道一群人的过去就知道这群人的现在。我认为“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把自己定位在“原创性科学技术研究”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附录2)

中国的报道说,“三年来,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获得了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与国际同行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合作研究,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心围绕重大疾病的机理与治疗以及中医药的现代化等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已经有多项成果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自然》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与网站更是连续报道和评介中心运用人体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医药现代化所取得的工作进展。”

中国的报道说,“以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替代传染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这类复杂性疾病在研究和治疗上的突破,必须依靠综合的、整体的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1999年,以美国科学院院士Lee Hood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出“系统生物学”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国际生命科学研究从注重分析走向系统和综合。特别是近几年来,系统生物学领域呈现出爆炸性发展态势,欧美很多国家、许多著名大学、部分跨国公司都纷纷投入巨资开展研究。“

中国的报道又说,“我国科学家在积极参与推动国际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同时,又创造性提出了‘系统生物医学’的概念,这是一个全新的、具有自主创新性的科学领域。它把中国传统医学的系统论和辩证法的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有可能成为中国医药研究自主创新并超越国际水平的重大学科领域。” “‘系统生物医学’有可能成为我国医药研究自主创新并超越国际水平的重大学科领域。”

从Denis Noble的文章里,我们看到系统生物学的建立是因为有了大量的基因组分,细胞组分,组织组分,器官组分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在这个前提下,科学实验再进一步发展遇到了三个问题,1。“用新的技术获得的生物学数据之多已经完全超过了我们处理和分析它们的能力。”2。一次科学实验不能够观测我们希望观测的很多很多变量。一个水平(如基因)的科学实验无法观测其它水平(如细胞)的变量。3。在极为复杂的情况下,有求于电脑给个结论。在这种情形下,电脑就成为唯一的解答,因为电脑有强大的记忆功能。我们把这件事简化到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先把实验结果A=2B存入电脑,再把实验结果A=4C存入电脑。那么,在电脑里,就自然模拟出2B=4C了。可是这是模拟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情况。所以,我们要为电脑里的2B=4C再作实验。直到证实了2B=4C是真理就可以存入使用了。这样,在电脑的“记忆”的帮助下,我们可以事先存入上百上千个变量和变量之间的数学(数据)关系式。建立起了这样的电脑内容,今后再作实验时,即使是这个实验只能观察3个变量,但是只要把这3个变量输入电脑,电脑里的成百上千个变量就会跟着变起来。

让我们回到陈竺的“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工作中,问题就来了。
1。Denis Noble认为电脑模拟应当从资料数据最丰富的环节开始。这个大家都会同意。可是,Denis Noble说,国际上资料数据最丰富的实验室已经积累了40年的工作。“用新的技术获得的生物学数据之多已经完全超过了我们处理和分析它们的能力。”Denis Noble又说,因为每一个研究单位的研究内容非常“与众不同”,所以,用这些“与众不同”的数据资料建立的电脑模型无法和其它研究单位交换使用。那么,“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前身过去的40年里有多少可用的数据,他们现在的数据已经超过了他们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了吗?
今后要靠自己再花多少年多少钱才能凑够“不得不上电脑模拟”的数据量?

整合integrate的前提是“肉”太多了,需要电脑模拟这个“骨架”了。“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没有多少“肉”,搭起“骨架”也没有什么用。中国的医学研究实验已经到了超越整体动物实验水平了吗?

2.上面Denis Noble的文章里讲到心脏方面的种种研究和电脑对于这些资料的模拟。我就此对陈竺的系统生物学本身提两个问题,(1)。仅仅是心肌的基因,细胞,就能够表达心肌的工作情况了吗?神经系统,肾上腺,肾脏等的功能可以被电脑模拟忽略吗?目前的电脑模拟不可能超过动物整体实验。(2)。为什么电脑模拟先在基因组合方面获得成功?因为它简单。为什么Denis Noble举出心脏研究的例子。是不是和其它器官比,心脏器官的功能比较简单,只有机械力和电活动的内涵。如果系统生物学的工作也像器官移植的发展一样,先是在功能相对简单的器官,如关节,心脏瓣膜,肾脏,心脏获得成功,那么,上海系统生物医学中心定下的宏伟目标,要以肿瘤、代谢综合症、和神经变性疾病为重要对象就完全是胡扯了。因为肿瘤、代谢综合症、和神经变性疾病是世人公认的极为复杂的疾病。换句话说,系统生物学工程只有先在功能简单的脏器比如心脏的研究获得成功后才有可能进入复杂疾病,比如肿瘤,这个先后关系能够颠倒过来吗?

真能忽悠中国的纳税人呵,又是“突破必须依靠综合的整体的和多学科交叉”,又是“创造性提出了‘系统生物医学’的概念”,又是“全新的具有自主创新性的科学领域”,又能“获得了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这个“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明明就是一个“烂尾楼”,国家花多少钱进去也不可能有什么成果出来。

两个理由:
1。中国的整体医疗卫生现状极为落后,联合国卫生官员批评的“倒三角”,中国就是代表。大量的钱用在少数专家关心的地方。可这些专家化了钱,永远也没有对中国普通人的疾病有过任何帮助。传染病,包括性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的治疗在国际上都有非常有效或可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中国要作的就是凑钱去买来,或者自己生产,给百姓们用上。中国面临的医疗困难和“系统生物学”工程没有多大关系。

2。今后30年,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都没有能力搞“原创性科学研究”。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具备原创性科学的5个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充分的自由,(中国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自由亟待完善。);(2)。国民教育程度普遍较高;(3)。国家富有。有庞大的科研经费,能养得起一批“有闲”知识分子阶层。这些有闲知识分子阶层每天只管“胡思乱想”,但不愁吃穿;(4)。科技行业的领导人一定要有远见卓识,有国际观,知道这个国家今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明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领导要能够识得天才和天才想法。(5)。一个先进的社会体制。(附录2)

中国应当把财力,人力,精力用在模仿性科学研究上,每次花钱一定要“物有所值”。花了很少的钱,给普通中国人实实在在解决了问题。朝向现代化,国际化走了一步又一步。也可以说,跟着人家走了一步又一步。这才是正道。


五.系统生物学和中医整体论没有任何关系。评香山291次学术会议。

说到中医的瞎掺和,让我想起英国的一个传统笑话。英国经常下雨,上班迟到的人要签到,还要写明迟到原因。往往是,第一个迟到的人在签到本上写“因为下雨而迟到”。后面迟到的人就写“理由同上”,“同上”,“同上”。有一天,第一个迟到的人写“今天因为我妻子生孩子,所以我迟到了。”可是后面迟到的人没有读第一个人写了什么,还和以往一样,写下“同上”,“同上”,“同上”。
 
中医就是这样,整天迫不及待地找“同上”。只有是什么人用了一个词,这个词和中医的词有些相近或相同,中医就迫不及待地说,“同上”,“同上”。中医甚至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就说自己和别人一样。于是,我给中医起个外号,叫“同上”。

现代系统生物学用的词integrating,是把不同的部分“组合”在一起的意思。有人把integrating翻译成“整体”,中医也凑上来说,我们也是整体论。其实中医最初说自己是整体的时候,有“完整和整个intact”的意思。现代生物学和医学每一个被组合的部分都是在实验室反复求证过的客观存在的科学事实,而中医说自己的整体论的组合部分全是虚词,脾不是解剖学的脾,肝不是解剖学的肝,心不是解剖学的心。然后,全靠中医这一张嘴,把这些个虚词随心所欲地联结在一起。就变成了“整体思考”。

奥卡姆剃刀2007年11月24日在新雨丝上说,“强调‘整体’是对的,但要正确地体现出整体性,需要的是对系统间要素及构成方式的精确、定量的分析,不仅要有整体性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实现这种想法的可靠的、有效的手段,没有这些手段,所谓的整体性就是一句空话。”(科学的特性与中医理论的基础)

系统生物学是先有局部,后有电脑整合。而中医说的整体平衡,整体论,君臣佐使没有一个局部和细节能够用实验和数据表达出来,中医也说自己是“黑箱”,没有实实在在的细节怎么能谈得上“整合”?中医完全不知道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过程,不知道是从实验到电脑模拟,再回到实验,要反复一千次,一万次,才能保证电脑里模拟的东西很像真的。请问中医,你们说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厚积淀”的哪一部份可以用实验表达出来并变成数据?


王澄评香山291次学术会议
2006年11月16日,香山科学会议第291次学术讨论会综述: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作者:中国科学院香山科学会议办公室,韩存志,杨炳忻,周春来。 来源:《科学新闻》2007年5月第1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香山会议综述内容)近日,主题为“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91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陈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刘德培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医药学、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生命科学、系统科学、哲理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35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有“系统生物医学与中医药”、“复杂性系统科学方法与中医药的发展”、“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与会专家围绕系统生物(医)学、复杂性系统科学与中医药的发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1.(香山会议综述内容)中西医药学有可能在各自的发展中,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优势互补,逐步系统整合。这对于促进医学科学体系创新,探索解决生命科学中的复杂问题具有深远意义。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西方医学遵循“还原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采用实验性的生物医学模式和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医学研究模式,形成了现代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研究主流。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复杂性疾病的认识逐步加深,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日益显露,现代医学面临着复杂疾病模式的严峻挑战,整体观的重要性被科学界日益重视。重视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研究已成为当今新的发展趋势。而以整体观为主要认识方法的中医药学理论,与当代生命科学发展趋势具有共同之处。中西医药学有可能在各自的发展中,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优势互补,逐步系统整合。这对于促进医学科学体系创新,探索解决生命科学中的复杂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王澄评论:“中西医药学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中医不是科学,仅仅是非常盲目的经验。因为“生命科学的复杂性”,所以“整体性研究已成为当今新的发展趋势”,这是一句谎言。把不同层次的研究数据整合integrating在一起的工作现在才开始。大部分西方科学家还在观望,看是不是很有用。“以整体观为主要认识方法的中医药学理论”与系统生物学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因为中医药没有“细节”数据。之所以产生了电脑模拟,是因为“细节”数据太多了无法“随意”处理。所以,没有太多的细节数据就没有电脑模拟的必要。

2.(香山会议综述内容)陈竺教授在题为《系统生物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主题评述报告中,就生命体的复杂性、现代医学发展的困境、中医药学的朴素系统观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系统生物学使生命科学由描述式的科学转变为定量描述和预测的科学,已在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性化医学中得到应用。复杂科学是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复杂系统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以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随着人们对世界复杂性的进一步认识,系统科学理论和思维方法与中医基础理论及思维方法,找到了共同的哲学基础,为采用复杂性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王澄评论:陈竺说的“生命体的复杂性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困境”本身就已经否定了中医药的“朴素系统”的存在。中医骨科不用X光,用手摸一摸就能做出“朴素”的诊断。而核磁共振MRI的复杂才反映了人类的科学进步。陈竺说“系统生物学使生命科学转变为预测的科学”还为时过早。到今天为止,整体动物实验还是唯一的药物研究的最可靠的最终实验。现代科学界反倒是对系统生物学有个问题,问什么时候电脑模拟才能比整体动物实验强?需要多少年?

3.(香山会议综述内容)王永炎教授在题为《中医药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把生命视为一个线性系统,以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把握生命活动已日显不足。面对高度非线性的研究对象,应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互动,强调自然与人文科学融合、系统论与还原论对接、宏观与微观结合,建立在整体、系统思维下的新方法,培育和构建新医学模式和创新医学体系。科学与人文融合是时代的主题,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合而不同,互补互动。医学的发展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中医治病必求其本,以平为期。

王澄评论:生命和疾病的过程是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要看什么样的疾病。传染病和外伤可以看作是单一致病因子,而有些癌症是多个致病因子。系统生物学不是“还原论与系统论的互动”,系统生物学是把不同细节的资料数据企图用电脑整合在一起。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从来就不在实验室工作中,而是在对病人的管理和心理关怀方面,谈不上什么“时代的主题”。系统生物学决不是“新医学模式”。它是医学实验中多个细节部分(比如基因,细胞,亚器官)数据处理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方式。王永炎狗屁不懂,对系统生物学期待太高了。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