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永远不要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要放弃,还要有耐心......”

送交者: dok-knife2007/10/16 10:15:29 [温柔一刀]

“永远不要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要放弃,还要有耐心......”

力刀


在美国,走刀客(DOC)之路,是一条漫长,艰难而痛苦的路--对于美国医学生如此,
对于我们从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东方文化世界来的中国医学生和医生,就更为艰难:
从新复习那些以前用中文学的专业课知识、要通过层层从未经历过的方式陌生的考
试、要面对不同以往经历的专业、甚至由于出国后自己的目前的状况而改变从医方
向的选择、面对那艰难甚至是痛苦的面试、最后等待竞争极为惨烈的MATCH......。
其中滋味,不是亲身经历的过来人,绝难体会到。

我深知很多人在一次、两次、甚至三五次MATCH后最终放弃了在美国行医的理想--尽
管已经历尽艰辛复习和通过了USMLE考试。这是令人遗憾和痛心的。

我自己也有过这种心路历程。

今年德国人Gerhard Ertl教授成为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夏
文摘上刊登了浩瑛写的一篇随笔,介绍他的事迹。其中Ertl教授在回答采访中
的几句话让我感到尤其有共鸣----虽然我离他的成就是十万八千里的差距。但就我
经历的考试、面试和做住院的心路历程正是他所说的:“永远不要放弃,只要有一
线希望就不要放弃,还要有耐心......”。

我曾在论坛多次给学弟学妹们强调过:NEVER GIVE UP, TRY HARDER AND HARDER。。。
我无更多要说,在此转贴浩瑛写的随笔,希望那些仍在艰难拼搏、甚至犹豫傍徨的
CMG们共享这一好文,体会一下诺贝尔奖得主的话,给自己一些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勇
气。

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坚持就会有胜利的希望。


你们的诚挚的朋友,


力刀 10/15/2007 寄自 美国医学教育博客



最珍贵的生日礼物:诺贝尔奖(附照片)


                            
浩 瑛



诺贝尔奖的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巧合,今年又有一个。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在2007年
10月10日通知一位德国人Gerhard Ertl教授(暂且译为盖哈德尔窦)荣获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时,这天正是他的七十一岁生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是在上午十一点半打电话到他在柏林的办公室向他宣布在这一消息的。在通知他的这一决定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同时强调在二十五分钟内不能告诉任何人,因为瑞典皇家科学院要在十二点时才向全世界公布这一消息。Ertl教授非常严肃地对待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忠告或叫纪律,他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等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甚至连太太都没
有告诉。难怪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Ertl教授告诉记者们说“诺贝尔奖是你可以送给别人的最好的生日礼物,我很高兴很荣幸能收到这样一份生日礼物,我当时确实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Gerhard Ertl于1936年10月10日出生在德国的Bad Cannstadt。1965年获得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Fritz-Haber研究所(柏林)任教授和所长,一直坚持不懈地从事表面科学的研究。他因对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的研究的突出贡献而独得2007年的诺
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说他的研究不仅对化学工业至关重要,而且可以帮助我们
理解许多化学过程,诸如铁为什么会生锈,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汽车上装的催化剂
如何工作等等。

我们都知道,合成氨和化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工业化。正是因为化肥的工
业化及其普遍使用才使人类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提供了科学技术方面的保障。这也是
为什么上世纪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人口还是直线上升。但是对于合成氨的化
学反应机理,科学家们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Ertl教
授用表面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合成氨的化学反应机理做了深入细致和突破性的研究之
后,人们才真正理解和接受了合成氨的化学反应机理。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合成氨和化
肥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表面科学在解决工业和环保等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给予人
们开创性的启示与鼓励。近十几年来,他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固体表面催化反应动力
学。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提高了从微观和机理方面理解汽车尾气的催化转
化,燃料电池和许多其它工业过程。

当问到瑞典皇家科学院强调他对一些老问题的坚持不懈的探讨时,他说一个科学家
绝不该停止在一个终点。当你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常常五个新问题会出现。这就是为
什么一个科学家要经常想想下一步要做什么。当问到人们应该从他的身上学到什么时,
他想了想之后说,永远不要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要放弃,还要有耐心,这是很重
要的。

应该指出Ertl教授对中国和中国人是十分友好的。他在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就应
邀去中国讲学,以后几乎是有邀即赴。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他的研究小组及他负
责的研究所陆续接受了为数不少的中国访问学者和学生。这些学者和学生们对他在学术
方面的追求和对中国人的友好无不敬佩。所以我们在此特别向他荣获今年的诺贝尔化学
奖表示衷心的祝贺。如果他能读到该文的译文,我会感到欣慰。


10-14-2007 华夏文摘 快递




--
※ 修改:·dokknife 於 Oct 15 14:29:49 2007 修改本文·[FROM: 140.254.]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ertl.jpeg (12092 字节)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