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动向》2005年5月号: 从“五四”到“六四”:中国民主、自由精神“隔代遗传”

送交者: dok-knife2005/05/25 10:0:31 [温柔一刀]

从“五四”到“六四”:中国民主、自由精神“隔代遗传”


以史为鉴知兴衰存亡。中国人常为自己数千年的文明史而骄傲,然而从“五四”到“六四”,一直到今天为止的历史,已然在经济上崛起的红色帝国,面对民主自由的百年追求,依旧不得其门而入。

上个月爆发的“民间反日浪潮”,在一时一刻的情绪稍有发泄以后,在官方的监控、疏导和管制下,终于在第八十六个“五四”运动纪念日烟消云散。令人瞩目的国共两党的“握手言和”也在国民党主席连战大陆一行的“胡连会”上,象征性地实现了。本月九日,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之际,在美国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中国国家主席、意大利首相、日本首相等57个国家元首的共同瞩目之下,前苏联红军在反法西斯乐曲之中,正步通过莫斯科的红场。

世事境迁,有言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历史竟是如此出乎人的意料。

想不到,1930年代末、1940年代初期就被中国的作家普遍冠以“中国自由主义启蒙运动”称号的 “五四运动”,八十六年以后在集权主义盛行的中国,它的意义竟然已经在历史学家的眼里显得“暧昧可疑”。而今年的“五四”纪念日,在中国还惦念着“五四”精神的,竟然只有几个七老八十的退休的老共产党员。李锐、杜光、李普、胡绩伟和张定在《发扬“五四”精神,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 一文中,提倡“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

但是他们的声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如此的孤独,与此同时,想不到,你死我活恶斗了大半个世纪的国共两党,竟然在维护现状、保持稳定上找到了相互的共同点。

诚然,国共两党过去既没有为 “五四”的科学、民主、自由之精神而分,现在也并不为其而和。同床异梦,各取所需本是政治家们的绝活。正如莫斯科红场上,各国元首象征性地擦肩而过一样,国共两党找到的共同点不过就是暂时台湾海峡两岸维持现状。连、宋需要把国民党、亲民党打扮成为在台湾“维持现状”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胡锦涛则需要从两岸的“维持现状”中为共产党在大陆的“稳定压倒一切”换来时间。

在统治者和精英们的政治交易,一时权宜之下,往日捐躯的烈士成为冤魂;一个世纪几代人的民主梦想成为泡影。是中国的人民正在付出自由的代价。这便是现实。

要让人民接受这种“现实”,必须要使人民遗忘过去。五十年前的历史必须遗忘;十六年前的事情也必须遗忘。为了促成这种遗忘,统治者开动国家机器,封锁新闻,控制所有媒体,修改历史,打击异议。他们为无所不用其极的统治手段自以为聪明,然后为了成功阉割民族的记忆力而洋洋得意。

高压之下,人民的良知成为沉默,期待化为忍受,遗忘成为现实。倘若民族危亡的时刻突然降临,没有记忆的人民,前没有先辈英烈的激励,后没有奋斗献身的目标。再逢1919年,被精英们出卖了一个世纪的人民又将如何应对“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的号召?这是从现实能够联想到的未来。

“五四”已过,“六四”将至。从“五四”到“六四”,有人说:“中国的民主、自由精神是‘隔代遗传’”。一种理解说“隔代遗传”就是指,如今的当权者是“中间代”,不要再将实现民主与自由的梦想寄托在他们身上,而中国的民主、自由精神将由新的一代来实现。今年“五四”,几个老人“发扬‘五四’精神,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呼声,不由得让人想起这“隔代遗传”之说。

希望我们的读者与我们共同来思考这个问题。

编辑者言

大陆民间的反日示威狂潮,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世人开始注意到中国政府肆意篡改历史,是拿稳了世界冠军的!在胡锦涛和中南海当权者的眼里,历史从来是为现实政治的需要服务的,掩盖历史真相就成了维持稳定的惯用伎俩,本刊特约记者将中俄对待二战历史的态度作了比较,给人新的启发。“反日”省思专题介绍了国际著名中国学者对大陆反日浪潮的分析评论,使人看清楚:中日关系“正常化”,取决于中国能否成为民主国家。焦国标风波同样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连宋登陆,为两岸博弈投下了新的变数,除了中共统治的合法性受到进一步的质疑,更多人期待台湾会成为大陆民主化转型的动力……但这场吸引世人眼球的大戏,真正的奥妙在于:一旦开演,很快就会产生其自身的独特戏路,而且最终的结局有可能远远超出导演和演员的预期。

费孝通去世,再次引起人们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共一党专制的关系,恰逢“六四”十六周年将临,本刊将“六四”老人胡绩伟选为本期封面人物,并发表了他为即将出版的《赵紫阳纪念文集》所撰写的序言,他对民主自由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及他的经历,恰好与费孝通形成鲜明的反差,中南海把费孝通奉若上宾,将胡绩伟贬为异己,其实就是中共作为执政党自身异化的写照。

□ 原载《动向》2005年5月号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