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吴法宪女儿金秋谈吴法宪丧事

送交者: dok-knife2005/01/23 11:26:47 [温柔一刀]

吴法宪女儿谈吴法宪丧事


多维社记者黄琨报导/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在被软禁十五年之后辞世,海内外民众的高度关注其丧事如何处理,盖棺如何论定。“文革”中因林彪事件而被拘捕的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员吴法宪,2004年10月17日在山东济南因病去世,他的女儿、美国弗吉尼亚州Old Dominion大学历史系金秋副教授,联想起了在办理父亲丧事过程中的种种波折,感到官方处理这两件丧事中的处境和思路,有很多相似之处。

1月21日,金秋接受多维记者的独家专访,首次对外界披露了吴法宪的后事办理情况。

金秋说,父亲享年89岁,在他去世之前已经住医院三年多,2003年还气管切开插管抢救了一次。对于他去世,家中早有考虑,也参考了于2002年去世的另一个“林彪集团”成员邱会作将军的前车之鉴。作为家属,希望当局的不外乎“公正”二字。但是当局以中纪委“两案办”(两案,即“文革”结束后的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两个“反革命集团案”)的名义,下达“五不准”指示,“他们不同意邱会作的家属的合理要求,总是说要请示上级,要家属等着,致使邱会作的遗体在北京存放了一个多月才火化。”

邱会作是在江泽民时代去世的,吴法宪去世,已经是胡温接班了。吴法宪的家人希望在丧事办理上当局能以人为本,通情达理,“没有想到有关部门仍然是处处设限,事事阻挠,也是以要向上级请示为名,要我们等。”

金秋告诉多维记者,官方最后通告家属的,仍然是“五不准”指示,而且发出指示的仍然是中纪委的“两案办”──林彪事件已经过去三十三年,两案审判也过去了二十三年,但是这个“两案办”居然存在至今。这最直观不过地说明了当局的思维方式仍然沿用了“文革”的那一套。

多维记者问:“五不准”究竟是哪五条?金秋说,她无法确切地回答,因为当局并没有给她们书面的规定,都是口头通告。实际上算下来,不准的其实超过五条,大体上如下:不准发讣告,不准搞遗体告别,不准印生平,不准设灵堂,不准骨灰存放,不准任何新闻媒体报导,不准进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以及随时通知家属的一些更为具体琐碎的禁令,例如不得称“同志”,不得称“老红军”等等。

金秋告诉多维记者,我们不想将时间拖下去,也不想给政府找麻烦,于是我们提出,我们家庭里自己来办理丧事,时间也告诉他们了,就定在吴法宪去世后的第五天。 “但是官方坚决不同意,一定要我们等着,由公家来办。”她说,我父亲已经被开除党籍,不是党员;他于1981年正式被判刑,当年保外就医,1989年正式刑满释放,那么他就成了一个普通公民,党的中纪委“两案办”,怎么管得到我父亲和我们家属?现在中共当权者一再声称要“依法治国”,要遵循宪法,难道公民去世,没有自己的合法权利?

最后,在吴家家属、亲友、吴法宪众多部属及部属子女的坚决要求下,终于还是如期举办了向遗体告别。从全国各地前来吊唁的民众有上千人,附近许多亲友、邻居以及素不相识的民众,无偿地提供大量车辆、家具、用品,送来的花圈、花篮从屋内排到门外,局面十分感人。

当局即使看到了民意,还是要设限阻拦。只给家属很短的在殡仪馆布置灵堂的时间,而且要求不得悬挂死者遗像和挽联。家属坚持说,如果不挂死者遗像和挽联,怎么能知道送谁上路?既然殡仪馆在当局压力之下不便办理,我们作为遗属就来自己安排。金秋回忆说,我父亲的秘书来了好几位,他们的书法都很好,就请他们写。不让称“同志”,我们就写“吴法宪将军”,不让说“追悼”,我们就写“送别”……然后我们拿到会场去。

金秋说,当时看到那么多民众聚集在门口,情绪十分激动,我们家人也都是非常紧张的,我哥哥出去不断地说谢谢大伯大妈,谢谢大哥大嫂,安抚大家的情绪。当时如果要是我们不冷静,民众对官方不满的火气越冒越高,顶起牛来,说不定就会出现政治事件。金秋说,这就可以看出官方的“执政能力”:本来不是一个事件的,也能把它变成一个事件!


多维记者问:送花圈的都是私人名义,官方是否有所表示呢?金秋说,国内媒体接到指示,自始至终对吴法宪去世一事也果然全都保持沉默。“后来只有凤凰卫视的名嘴杨锦麟在他的‘有报天天读’节目中露了那么一句。”

金秋所介绍的其父亲办丧事的详情,多维将随后作进一步报导。

金秋说,我父亲与赵紫阳,我父亲去世与赵紫阳去世,这两者在许多方面当然不一样,但是从政治上看,也有不少相类似之处:

其一,两者都面临着尚未解决的历史评价问题。我父亲属于“文革”中没有解决的最后一个悬案──林彪悬案,而赵紫阳则属于邓小平时期没有解决的“六四”悬案;

其二,两者都牵涉到前任决策者。林彪事件是毛泽东定的,对赵紫阳的处理是邓小平定的,关于我父亲后事的难题,难在对林彪怎么判定,这牵涉到如何看待毛;而赵的难题,牵涉到的是如何看待邓?

林彪事件有很大的国内影响,赵紫阳其人则有很大的国际影响,都牵动了相当普遍的民意。我父亲的丧事,总算顺利过来了;而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官方在赵紫阳丧事问题上,秉持的还是“文革”中延续下来的思路,还是那一套处处设防设限和策略,这实在让人悲哀。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