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多维时报》:中美民间联手拯救艾滋孤儿

送交者: dok-knife2004/12/09 15:5:10 [温柔一刀]
回应 《多维时报》:谁来收养他们的童年?------援助中国艾滋孤儿的故事 by dok-knife 于 2004/12/09 15:4:30


《多维时报》:中美民间联手拯救艾滋孤儿


  多维记者徐可


  三位平均年龄只有25岁,来自中美两国的拯救艾滋孤儿民间活动人士12月4日下午在法拉盛图书馆,共同分享他们来自第一线的报告和亲身体验。三位演讲者包括河南省前东珍爱滋孤儿救助学校校长李丹、抗艾滋孤儿协会(Orphans Against AIDS)创办人及现任会长克来柏(Andrew Klaber),拯救儿童基金会(Save the Children)助理研究员海格尔(Cristin Haggard)。

  首先发言的克来柏,今年23岁的他现正在牛津大学攻读经济与社会历史硕士学位,他在耶鲁大学读书时,认识了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北京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万延海,引发了他对中国艾滋孤儿的关注。克来柏在20岁的时候,就在美国创办了抗爱滋病孤儿协会,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爱滋病孤儿筹集教育经费,提供奖学金。克来柏通过自己在泰国清迈的实地考察,发现街头的雏妓很多是艾滋病患的遗孤,由于失学而被迫卖淫,他认为艾滋病患的遗孤就是他要帮助的对象,帮助他们的途径就是鼓励他们回到学校读书。克来柏曾在2002年和2004年两次到中国,了解艾滋孤儿的情况。克来柏对记者表示,他正在和北京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合作,从2005年开始,给100名中国艾滋孤儿,提供总额为5千美金的奖学金。

  另一位来自国际机构拯救儿童基金会的海格尔表示,拯救儿童基金会和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草根阶层合作,给感染艾滋病的儿童、易感艾滋病的青少年和身患艾滋病的母亲提供医疗、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的服务。该机构还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提供避免母婴感染的药物。

  前东珍爱滋孤儿救助学校校长26岁的李丹,用中文发言。他在约45分钟的发言中,介绍了河南因卖血而传染艾滋病的由来。李丹说,河南当地政府的官员在1992年到1995年期间,支持甚至公开鼓励农民去卖血,有些地方甚至提出了“要想奔小康,就要卖血浆”的口号。虽然1994年,周口市有医生提出血站从采集的血浆中发现艾滋病毒的警告,但一直到1996年,政府开办的采血站才停办。2004年,中央公开整顿血液市场,但李丹表示,私人采血站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杜绝。

  李丹认为政府在河南38个防治艾滋病的重点村里开展的“四免一关怀”活动,由于当地政府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不能从实际上帮助艾滋病人解决治疗和生活的基本问题。他举例说,在38个重点村里面,铺了柏油路,通了自来水和路灯,翻修了防疫站,但是资金都被用在改善村里的外观。重点村里政府出资百万兴建的爱滋孤儿院“阳光家园”也都建得富丽堂皇,但只有极少部分的艾滋孤儿可以生活在里面。在重点村里,仍然有许多艾滋孤儿由于父母双亡或单亡,交不起学费,生活贫困,有的还被迫出外打工。在38个重点村以外的地区,即使有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患遗孤,也没有得到和重点村里一视同仁的待遇。

  李丹说,没有人可以确切统计中国和河南省到底有多少艾滋孤儿。河南政府的2004年的最新统计称全省只有2万5千艾滋病感染者。而李丹表示,民间的估计是从30万到100万,艾滋孤儿人数也应该有近百万。他对河南政府所谓对既往有偿供血人员的“拉网式”普查得到的数字其真实性表示怀疑。“连重点村里都没有一个有能力治疗艾滋病人的医生”,李丹激动得说。他引用中国政府的统计资料,当地的卫生防疫站已经发放了6千份的鸡尾酒药物,但防疫站不能够给病人开药方,指导病人适量地用药。有一半的病人由于缺乏科学的医疗指导,药物的副作用过重,而拒绝再继续领取免费药物。

  一位专程赶来参加演讲的何刚医生,通过李丹,在河南认养了一位12岁的艾滋孤儿李小静,演讲结束后,何医生把一张4百美元的支票亲手交给了李丹,托他转交给李小静。何刚表示,这是给李小静的生活费用。他告诉李丹说,“冬天来了,看看孩子需要什么”。李丹对此表示说,他在试图利用“一帮一”的形式在海外和中国国内寻找愿意为爱滋孤儿提供生活费援助的热心人士。同时,他还在酝酿成立新的孤儿学校。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