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土楼岁月(十八):文宣队与“河洛郎”

送交者: 吴友明2004/08/15 18:50:36 [温柔一刀]

土楼岁月(十八):文宣队与“河洛郎”

友明

有的网友看了我第十七章初稿之后,问我什么是芗剧?芗剧,顾名思义,就是漳州
芗江一带的闽南话地方剧种,流行于漳州、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
地区。

芗剧的前身是台湾歌仔戏,可说是同根同源、同一剧种的两个不同名称,两者之间
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最初多用歌仔戏的唱本,
进入城市后,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剧目,多是从其他剧种或小说改编来的连台本戏。
芗剧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芗
剧音乐的特点是唱多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
乡土情调。芗剧的主要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
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
胡,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又名竖
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

五十年代的田中芗剧团闻名南靖,其水平可能接近专业水平,但在六十年代末七十
年代,田中文宣队的芗剧纯粹是业余水平,但能演出整台《智取威虎山》也纯属罕
见。须知自文革后闽南各县的专业芗剧团被解散,直到一九七六年才恢复。所以,
在这个意义上说,文革时田中文宣队演出的全套芗剧样板戏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是
对那段时间被割裂的芗剧演出史的补缺。

从田中文宣队还可以引伸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河洛郎”。

大家都知道,人们习惯把闽西南土楼叫“客家土楼”,其实居住在土楼的人并不都
是客家人。书洋地区地处闽南闽西交界,书洋东部多讲闽南话,书洋西部多讲客家
话,人数大约各半。讲闽南话的喜欢芗剧。讲客家话喜欢客家剧种,如客家木偶、
客家山歌等。所以,演闽南话芗剧的田中文宣队尽管长年累月下乡演出,也只走遍
书洋的一半村落。那时,我常听书洋客家人称闽南人是“河洛郎”,称闽南话是
“河洛话”,其实这都是来源于“河洛文化”。

有位不俱名的网友在网上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头 。他说:
翻开中国历史,定鼎河洛地区的王朝屈指可数。史载:“禹都阳城”据考证,河洛
之间嵩山南麓登封境内告成镇王城岗是其故地。史载:“商在西亳”,1997年全国
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便是鉴定:今河洛之间的偃师商城内城,即“商汤之都”。周王
朝定鼎洛阳,功在河洛,更属不争。因此,司马迁著《史记》称:“昔三代之居,
皆在河洛”。据此,可以论定:河洛文化即“夏商周文化”。河洛文化发乎夏,成
于周,其准确定义为:夏商周政治覆盖之下河洛地区的文化现象。依今日地域观念,
黄河两岸,郑州,洛阳,安阳,皆堪称河洛腹地。
  
河洛文化,素称中国文化之源头。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集大成之地
在河南安阳。中国最早的图书为“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出自洛阳。中国最早
的哲学经典《易经》,中国最早的文学经典《诗经》,中国最早的政治学经典《礼
记》,中国最早的历史学经典《尚书》,中国最早的地理民俗学经典《山海经》,
中国最早的伦理学经典《道德经》等等,所有这些最古老的文化经典,皆出自上古
三代中原地区,俱是河洛文化!
  
不仅如此,现代考古证明,甚至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古河洛地区的文化成就已相
当辉煌。河南汝州出土的彩绘陶缸“白鹳献鱼图”,距今约6000年,堪称丹青鼻祖;
河南舞阳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首开乐坛先河。
  
因此,古今华人,或大陆,或台港澳,或海外,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讲中国话,用
中国字,行中国礼俗,认中国宗亲,食中国饭菜,便是认同了“河洛”,认同了
“中原”。

  人到哪里,文化跟进到哪里。河洛郎东渡台湾,经两次大规模迁徙。 第一次迁
徙,由中原而闽南。第二次迁徙:由闽南而台湾。一方面,随著闽南的开发,社会
自然张力渐趋膨胀;另一方面,宋元以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全面南移。

十几年前我就看到一篇讲述“河洛”的文章,可是过目而忘,所以对客家人称闽南
人为“河洛郎”总是不解其义。直到最近才进一步认识了河洛文化,也因此懂得了
闽南话的民族文化价值。

所以,我如果没有在南靖土楼山区下乡,没有在田中文宣队里当“河洛郎”演出芗
剧,就没有现在这么一个深刻的历史认同。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