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土楼岁月(十七):老楼孤灯

送交者: 吴友明2004/08/05 23:56:8 [温柔一刀]


土楼岁月(十七):老楼孤灯


友明

我在回忆录第一章说过,下乡第一天,生产队安排我们全家七人住在新楼的一间约十八平方米的房间,比起我们在石码镇借居的不足十二平方米的破漏的小厅,这房是大多了,可还是十分拥挤。六九年四月,我父亲被专政队释放,来到田中和我们团聚,于是我家向生产队要求多一个房间住。经队委研究,让我到田中央老楼居住。

田中央老楼是个四方形四层土楼,有四百多年历史。从外面看,楼墙表面凹凸不平,如无数个形状怪异的土浮雕烙印在墙上;也有许多指头宽的竖线闪电状裂缝,似乎录制了岁月的电闪雷鸣;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拳头大的破洞,黑糊糊的不知深浅。乍一看你很难相信这土墙能耐四百年风吹雨打,其实它的土质还非常好,用铁榔头锤打都敲不下一个土疙瘩。即使你能从那斑驳的墙壁上抠下一小撮的土块,用手指用力地研,却是怎么也研不碎。

当时我当然不知道这土墙的奥妙。后来才知道,南靖土楼圆寨的楼墙,用的是极其粘韧的生土,经过反复翻锄之后,上堆让其发酵成为熟土,然后才用以夯墙。夯墙最讲究的是底层墙,用的是既土又奇的三合土墙绝技:以石灰、沙、黄土各等量拌匀,在掺入红糖、蛋清、和糯米饭汤,搅和成干湿适中,制版不软塌倒凝固状,以墙模板筑,中间加入片石为墙骨。这种墙坚固无比,其坚固抗震耐久性远胜低号水泥,在水中永久浸泡不坏。

这个老楼的两片门板和其他土楼一样,又厚又高,外钉铁皮,像是两个身穿盔甲的守门武士,楼墙有将近两米的厚度,宽度可以摆放一辆小轿车。因岁月久远,门板又黑又破,但仍然能稳健地关合。顶层四周的外墙建有了望台,探出墙外。这是一座很典型的老四角楼,可以想像当年建楼的艰辛。

走进楼内,是一个方形的世界。底层楼各灶间门廊相连,排列成一个巨大的方形走廊,走廊下是一尺深的方形天井,天井地面铺著河卵石,中间有一口水井。往楼上看去,楼里面的木柱和楼板已经非常老旧,黑得象木炭。有的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许多楼廊栏板脱落或被拆掉。四角楼的四角刚好有四道楼梯,每道楼梯象一条折尺一层一折地通上四楼,其中有两道楼梯已经坏掉封闭。整座楼象一个庞大的黑色的怪物,阴深恐怖。

这四角楼我以前来过,底层楼灶间几乎都当成牛棚,门窗都拆掉了,只有一个灶间还可用。这灶间是住在此楼的唯一的一对年轻农家夫妻的,他们养著四个不满十岁的子女,可能是因为子女拖累没办法盖新房,只好住在老楼。其他的老住户早已搬到田中新圆寨。从二层到四层没有几个可以使用的房间和谷仓,许多走廊的木板已经腐烂,就在上面铺上另一片木板,只能一人走过,不小心就掉到楼下。许多老户主干脆把楼门板和木墙板拆掉,房间就像一个空壳。许多空荡荡的房间里放著棺材,使黑乎乎的楼更加阴暗可怖。我问村里人为何这么多棺材放在老楼,他们说闽西南山区杉木多,所以人们习惯结婚后就准备好棺材,据说也可以因此“升官发财”,因为棺材体积大,人们一般把棺材放在没人住的旧房子,这老楼没住人,是放棺材的好地方。

奇怪的是这楼除了这户人家在二楼居住几间房之外,三楼和四楼还有好几个谷仓可用,存了不少生产队的谷子。为什么这些谷子不放到别的地方呢?那时候生产队正在盖仓库,临时找不到地点,就派人维修了老楼的几个谷仓。每当生产队分口粮时,我最怕的就是到楼上挑谷子下来,百斤重的担子压在肩上,脚踩在摇摇晃晃走廊上,下楼梯时不小心脚就伸进破窟窿。

生产队分配我住二楼的一个私人房间,这是二楼唯一可以住人的几个房间之一,已经关门大吉好几年了。房间外面的走廊破烂不堪,走路像过独木桥摇摇欲坠。一眼望去,几乎每个房间都没门没窗没墙,还躺著许多老棺材。但这房间里面还是挺像样的,虽然面积最多十平方米,摆上一只床,放上一张书桌,再放一个马桶绰绰有余。男人住的房间一般是把马桶放在外面走廊,为什么我放里面?一开始时我也是放外面,但因为半夜三更起来撒尿时,人昏昏沉沉的,猛然看到这座阴森森的古楼,好像许多鬼影在黑暗中闪烁,怪可怕的,还不时听到猫和老鼠搏斗的凄凄惨惨的怪叫声,令我胆战心惊彻夜未眠,真的吓坏了,只好把马桶也搬进房。

那时没有电灯,一天黑整个村子黑黝黝的,每天晚上我进入老楼时,那户农家早已熄灯了,两扇数千斤重的大门已掩闭。我打着手电推开门时,心里总是很虚,最怕那几只黑猫忽然从门边闯进。也许古楼暗夜中的猫眼就象修行四百年的猫精,会忽然变鬼怪扑上来。手电筒只照著我该走的走廊和楼梯,不敢到处乱照,怕照到老棺材的影子,徒生恐惧感。走路很快,只想快快上楼进房。但有一次我上楼梯时,不小心踩到一个窟窿,脚都很难拔起来,冷汗出了一身。进到房里后,我点亮煤油灯,看了一会儿书,就熄灯睡觉。

这老楼孤灯,就是我十九岁青春年华的夜生活。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