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炉泸散记(6)

送交者: 愚人2004/01/26 1:20:10 [治生闲话]
回应 炉泸散记(5) by 愚人 于 2004/01/26 1:17:0


六。

塔公寺在康定城西北80公里左右,需要乘去川藏公路的汽车在新都桥转车,
北去到道孚的汽车。早晨5点半起床赶往城南汽车站,六点半车才出发。
车没有装满人,空位很多。上来三个外国姑娘,大包小包的。我听见座后
一个咳嗽不已,就把随身带的银翘解毒丸送了一板给她,一问,才知道是
法国来的大学生,是学文学的,去了道孚以后,还要回新都桥转去理塘的
路。这三个法女的英语说得不好,和她们交流比较困难。

从城南出发的时候,天还是黑的。车转向西行,顺着折多河谷前进,地势
逐渐转高,这里的地名叫做折多塘,有小路从此处通往贡嘎山北坡,贡嘎
山北坡比南坡陡峭,又是挡风面,植被比南坡稀少,攀登贡嘎山的登山队
员据说由北坡登山,可能由于较少冰雪,较少产生危险的雪崩的原因。晨
曦辉映在暗绿的山间,今天天气变晴,空气特别清新,天空略无云彩。转
过一个弯道,正西南方群山的黑影之外,突然浮现出一堆耀眼的雪山。同
车一妇用手向其中最后一层中间一座尖尖的雪峰指去,说:看!贡嘎山,
那三个法女都兴奋地叫了起来。我向那三个法女认真地解释了这座状如金
字塔似的冰山的来头,她们很吃惊。我问她们,你们法国有阿尔卑斯山,
和这里山有什么区别?她们说,也差不多,唯没有这里这么多树,而且最
高海拔只有四千来米。她们喜欢更高的山才来的,玩完甘孜以后,要去云
南丽江。记得美国西部的山是光秃秃的,给人一苍凉的美感,却永远不能
给人以秀丽的仙境般诱惑。当然,高度还是没有这里高。美国东部的大烟
山,虽然也是郁郁葱葱,却没有这样雄奇,而且很少看见奔腾的溪水。

随着山势的增高,乔木林减少,灌木林开始出现,折多河变成了小溪,出
现了草甸。路正在铺设水泥面,路旁有工人的工棚。九点半时,到达折多
山的公路最高点,路旁标志上写明:海拔4298米,坡上有积雪。

车翻过折多山以后,草场出现了,草地长得不错,上面有许多黑色的牦牛
和棕色的马匹在吃草,悠然自得的样子,有些离得很远,爬在大山的山坡
上,绿色的地毯上,点缀着小而黑的牦牛,十分有趣。山这面的溪流,它
们最终将注入西面的雅砻江。溪流越来越宽,奔流在一片山间平原上,青
稞已经收获了,小麦还没有成熟,豌豆正在开花。田野里散布着不少黑灰
色的藏式楼房,公路两旁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康定城区河边多植柳),
一幅绝妙的田园图画,牧歌似的祥和与安宁。

11点时,到达新都桥。新都桥是康定的一个区,是川藏南北线的枢纽,位
置比康定好,且山间平原开阔,将来的发展余地很大,只是海拔高了点,
达3400米,气候不如康定,植被比康定差。甘孜各地现在都在大兴土木,
唯新都桥却仍然破破烂烂,道路满是泥泞。

车在新都桥小憩以后,转向北行,上来几个藏族老乡。其中一个小伙子披
着长发,就象目前大城市里的嘻皮士的发型,只不过身上穿的藏袍,很憨
厚的样子。小伙子一屁股坐在我的座位的旁边,好奇地打量我忙乎着手里
小巧的数码相机。他知道我是在照相,就用半是汉话,半是手势的方式要
我给他照相。我照了一张,后来在塔公寺下车时,他比着手势让我把照片
取出来给他,我也比着手势告诉他不行,要回去进一步处理,且叫他留下
地址,好寄给他,他摊开手说写不来。看来他们几个人是远方深山牧区来
的,教育程度不高。

继续是高原地貌,但植被不错。据后来的藏族司机说,原来森林很多,现
在砍得差不多了,虽然森林快砍完了,但很快长满了草,所以还是青山
“黑”水。黑就黑在,公路边一条颇为宽阔的山溪,水色呈灰黑色,在灿
烂的阳光下,闪耀着黑光,和前面的山水的绿水比较起来,别是一番意趣。
据说,这是因为这几天上游涨水造成的。这里草地的土壤有很厚的黑色腐
殖质,而且岩石富含锰矿,在山洪的冲刷下面,带来泥沙使水色变黑。后
来当地的藏族司机对我说,天晴时水还是无色的。

塔公寺位于新都桥北30多公里处,是一座具有一千年历史的萨迦教基地。
传说,文成公主当年入藏时曾驻荜此地,松赞干布特为她在此临时修建一
座行宫,就是这座喇嘛寺院的前身。寺不大,却金碧辉煌,有主经堂和次
要经堂三间,香火很盛,今天却只有很少游人,大部分是附近几百里来朝
圣的藏胞。一进入经堂,立即就被四壁的五色壁画所吸引,壁画精美绝伦,
很象是工笔画高手精雕细刻出来的,壁画的内容显然很丰富,从天上到地
下,从人间到佛境都画了,而且显然有很复杂的故事内容。没有解说员,
我只能凭猜来理解了。我惊叹于这些艺术的神秘和写实的结合,主经堂里
的壁画尤为华丽与怪异。其中也有代表世俗藏王的形象,我不知道是否有
汉地历史上的帝王的形象在里面,因为实在太多了,看不完。也塑有许多
尊佛像,一律表面贴金,而且十分细腻,我敢说,其精美超过我所看过的
任何汉地佛寺的塑像。据说。包括寺院屋顶的帖金,此寺院共花黄金25公
斤!1935年,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决裂以后,张国焘率四方面军辗转经
过此地,曾经保护过寺院的艺术。

左侧“观音堂”里有几幅大型壁画,被用纱带罩住,我觉得很奇怪,因为
其他壁画都没有此待遇,于是就将纱带揭开一看,呀!

似乎是密宗的“欢喜禅”壁画多幅。因为怕被人看见,我没有深看,再者,
也没法深看,因为揭开部分只能看见很小范围的部分,由于整幅壁画奇大,
必须退得很远才能看完全,但若退远了,又没法揭开纱带。往四周瞧瞧,
这座殿堂里只有我一人,于是掏出了数码相机,急忙偷拍了几幅。

我对藏文化一直很感兴趣,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复杂的文字系统,有
五光十色的风俗民情、神话传说和艺术,这一切又和藏传佛教很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佛教,在极端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藏族人
民能取得这样高的文化成就?正是在那些荒凉的高山上分散着无数的喇嘛
寺院,它们一代代地传承着藏文化,普及着藏文化,同时又保持着最精致
的文化成分。藏传佛教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世界上唯一阐述了人从
临死到“彻底”死亡的整个过程,其中大部份现象和西方医学界与哲学界
注意到的“濒死现象”颇为相似。我理解的藏传佛教,是所有的宗教(包
括哲学流派)里,最本质地把个体的人看成是一个无尽连续过程里的生命,
他们反复浮现在尘世里,一次一次地接受痛苦的煎熬。我不知道,是否藏
传佛教也强调通过修行,让罪孽深重的人最终脱离苦海,到达永远结束轮
回的彼岸?假如是,那为什么达赖、班禅,还有散布在康藏各地的活佛都
一无例外地要代代转世?密宗的宗教训练里,“双修”令人迷惑,它似乎
和大多数佛教宗派的戒律是冲突的,它好象试图通过男女肉体的结合和精
神的沟通来达到宗教的最高境界。

寺外三里处,就是塔公草原,这是离成都最近的草原。草色很绿,据说春
天的时候最好看,草原上长满了各色鲜艳的花朵。草原迤俪到很远处的山
脚下,有一座山的山坡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经幡,在微风下面飘动。碧
蓝的天空下面,几朵白云凝结在山岭背后一座高高的雪山山腰,雪山闪着
银光,这就是木格措时看不太清楚的雅拉神山,如今离我更进一步了,却
依然可望而不可及,人生,是不是通向雅拉神山的,漫长的生命过程里的
一圈涟漪吗?是不是严苛的生存环境,神秘的风光,才使人能够摆脱浮华
的物质享受的诱惑,才能更清醒地领悟存在更本质的意义?

又租了藏民的一匹马过过瘾,这次颇为熟练,夹着马在草地上轻快地小跑,
明亮的阳光下,宽广的草原,忽然记起了少年时代唱的一首当时流行的歌:

“辽阔的草原,雄鹰在飞翔,雪山下面有着一群群牛羊。在那些鲜花开满
的地方,是我们富饶的家乡,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啊,----”

奔放悠长的曲调,回响在那个久远的岁月里,想来还是这座雪山,这块碧
绿的草原,却让我的心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寻找!

返回到塔公镇,这里除了旅游者以外,全是藏人,相互之间打着招呼,熙
熙攘攘,十分热闹。一位英姿飒爽的藏妇骑着一匹白马驰过泥泞,镇街新
修了几幢旅游宾馆,几间临街的玻璃窗里分别有几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街上
的行人。

找了一个藏族开的小车,是重庆长安的破车,他保证以10元钱,一小时的
时间载我去新都桥。后来却用了两个小时。

原来是他开到中道,说要为车上两个儿童换装,这两童穿的是喇嘛装,说
今天要去新都桥上学,学校不允许儿童穿喇嘛装读书。也只得听了他的。

车子左拐右拐,从多藻泽的草地和田野里穿过,快到他的家院时,几个小
孩从田里欢笑着跑过来,其中有个小女孩,大约只有四岁,圆圆的脸,头
上扎着拨浪鼓式的小辫,很滑稽可爱。他家是一座比较简陋的藏式石楼。
院子里漫生荒草。有一口白猪唧唧哼哼地啃着草皮,一会儿又闭着眼睛晒
太阳,院子的正屋是楼房,一边是墙,另一边是停车间,停着一架小货车,
正屋和停车间的角落里,有一片开满黄花的菜地,他告诉我是留种的小白
菜地。他邀请我参观他的屋子,楼下是牲口住的,散发出一股臭味。正屋
是三层结构,层间很高,全由粗制的木板构成,楼梯高又陡而无扶手,他
很轻巧地跑了上去,我却颤颤惊惊地爬上去。屋子面积很大,至少两百平
方米,转角处是厨房,他说是烧柴。灶台上摆着一洗脸盆的大米干饭,一
大碗蔬菜,菜被切为细粒,好象还混合有辣椒酱,他笑问我:吃不吃?喝
不喝?我谢绝了。

另一角落是会客厅,典型的藏族会客室,倒是很整洁,各种藏碗和饮器罗
列,地面铺着地毯,卧室很潦草。由于不能忍受刺鼻的气味,我说我要抽
只烟,就下到屋外院子里。隔壁却是一幢很漂亮的藏楼,有屋顶阳台,开
满了美丽的各色鲜花,窗帘也很讲究,还有一台卫星天线。

一会儿,一位美丽的藏姑从他楼里和他一起跑了下来,我问他:这是你的
妻子吗?他笑而不答,那姑娘也羞着否认。我不太能理解他们的四川话,
疑心是姑娘不好意思。后来,他太太姗姗来迟,我才明白了那姑娘是其中
一位小童的姐姐。

按照2001年出版的《康巴风情》一书的说明,甘孜州东部地区的藏族同胞
一百年来,特别是解放五十年来,已经在习俗上很汉化了,他们大部分已
经脱离了畜牧业,转而从事农业,在生活方式上,例如饮食结构上也发生
了相应的变化,我这次来算是从近处观察到了这个变化。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