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李敖与美国枪杀学生(十至十四) /秋实

送交者: 云儿2004/06/04 13:50:29 [治生闲话]
回应 李敖与美国枪杀学生(一至九) /秋实 by 云儿 于 2004/06/04 13:49:2


十、胜利钟旁

5月4日星期一,肯特大学仍旧正常上课。一大早,家长们照常驱车将他们
回家过周末的孩子送回学校,其中就有丁卡乐(Dean Kahler)的父母。前
两天的骚乱,本来已经使得他们十分犹豫。但是转念一想,肯大毕竟是校
园而不是大街,一旦开始上课,这些以蓝领学生为主的孩子们,应当不会
闹出什么危险来。抱着这种想法,卡乐夫妇开车45分种送儿子到学校,临
下车还再三叮嘱。丁卡乐很轻松地挥挥手:放心吧,我会离国民警卫队远
些,不惹麻烦,会很安全的。

丁卡乐保证远离国民警卫队,有的孩子却主动去接近他们。那天上午,有
人看见历史系那位文静腼腆,长着秀丽的杏仁眼儿,笑起来如春花般灿烂
的19岁女生爱丽笙(Allison Krause),跟一位警卫队员打招呼。她把一束
鲜花插在他的枪管里,而他则报以友好的微笑。“插满鲜花要比填满子弹
美好地多。”她温柔地对大兵说。

这天在十分和平的气氛中开始。无论是丁卡乐,还是爱丽笙,抑或其他11
位受害学生,都没有想到,不过几个小时以后,国民警卫队的子弹,竟会
射入他们的身体。

但是校园中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今天中午在公共草坪有一场集会。这是上
周五中午举行反战集会时定好的。虽然学校下令禁止,但反战学生显然已
准备将禁止令置诸不理。

上午11点,有学生开始在公共草坪的胜利钟旁聚集。随着胜利钟敲响,人
越聚越多,很快就达到了3000多人。爱丽笙和她的男友巴里(Barry Leving),
还有其他大约500人核心示威者,环绕在胜利钟周围。有人在演讲,号召大
家罢课。在他们四周,另有约1000多名自称为“拉拉队cheerleaders”的支持者,
为之摇旗呐喊。草坪另一头,烧塌的ROTC楼废墟上,站着99名头带钢盔手
执M-1步枪的国民警卫队员。

再外面,周围的小山和道旁,又有1500多位看热闹的旁观者,丁卡乐也在
其内。他和他的几位室友,从怀特楼下课出来,爬上公共草坪旁的毯子山
(Blanket Hill),一面俯瞰草坪上黑压压的人群,一面听旁人高谈阔论什
么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共产主义,一面心下纳闷,闹不明白这主义那主
义的,跟入侵柬埔寨和国民警卫队撤出校园有什么关系。

11点50分,国民警卫队找校警要来一只手提话筒,对着学生喊话,但是音
量在噪杂声中显得很弱小,没有任何反应。于是三个队员和一位校警跳上
吉普车,在人群旁来回行使,不断喊话:注意,命令你们立即解散!立即
离开此地!注意,这是命令,立即解散!

回答他们的是一片有节奏的叫骂声。“权力归于人民,操你个臭猪猡!”
“一,二,三,四,不要你们的吊战争!”“罢---课!罢---课!”一些
学生做出侮辱性的手势,向吉普车扔石头。石头击中车上一个大兵,幸好
没造成伤害。吉普车再次喊话无效,然后就在学生们的叫骂欢呼中,在石
块追击中退了回去。


十一、13秒瞬间

于是坎特伯里准将下令展开驱逐。5发催泪弹射向人群。一些学生往后奔
逃。另一些学生看来早有准备,立即掏出面具、手帕或湿毛巾蒙住口鼻。
有人捡起催泪弹就向警卫队员方向扔回去,立刻招来一片喝采。“操你个
臭猪”、“猪们滚出校园”的叫骂,更是彼伏此起。

12点15分,警卫队员们上好刺刀,装满子弹,组成队形向集会学生进逼,
同时再次施放催泪弹。学生们往后奔逃,大部分人退往东北角的毯子山。
警卫队员紧随而来,上了毯子山后兵分两路。一路由C连中的23人组成,
在琼斯少校率领下,从毯子山后绕泰勒楼(Taylor Hall)西北方向驱散小
股人群。他们遇到的敌意较少,始终没有开枪。

其余73名警卫队员,组成另一路,由坎特伯里准将和法欣格上校率领,转
向西南,由泰勒楼和约翰逊楼(Johnson Hall)之间驱逐大队学生。这片地
方本来挤满旁观人群,见到警卫队冲来,大部分人只是向两边闪开,让他
们从中间通过。等国民警卫队员冲下山脚,来到一个足球操场中间,忽然
发现自己被包围了。前面有两排栅栏挡住,两边都有学生向他们扔石块,
有人喊“杀死他们!”

的确,警卫队员动武采取粗暴的驱散行动,让许多学生异常愤怒。丁卡乐
本来只是袖手旁观,这时也禁不住捡起石块向警卫队员扔去。附近建筑工
地上,有200多块砖头被搬走。人群中不时听到人叫:再运石头来啊!爱
丽笙的男友巴里参加了扔石块。爱丽笙自己的裤子口袋里,也有石头碎末。

警卫队员向人群发射催泪弹,但由于风向缘故,没什么效果。一颗催泪弹
被学生扔回去,军警捡起来再扔向学生,又被学生再次扔回,军警又扔过
去,学生再扔回来。这场精采的“网球赛”,令得学生们高声大笑,喝采
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警卫队员则显得万分紧张,有人蹲下来向学生瞄准,
但没有开枪。

对峙了一会,国民警卫队员们一面向毯子山退去,一面不安地回头张望。
原先在山上的学生闪向两边,大群学生追随在军警后面。12点25分,退到
山顶的70多名警卫队员中,有28人突然转身开火,有人扫向空中,有人打
往地上,也有人射向人群。枪声持续12.53秒,共计发射61到67弹。

13位学生躺在血泊里。爱丽笙和其他三人被打死,丁卡乐和另外8名学生
被打伤。


十二、为什么开枪?

惨案发生当天,坎特伯里准将为国民警卫队辩护,提出了三条理由:(1)有
人打冷枪;(2)催泪弹用完了;(3)学生们离警卫队员太近,他们投掷的石
块,构成了致命威胁。然而,随后美国联邦调查局以及专门为此而组成的
总统特别委员会,立即对开枪事件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彻底推翻了这三
条理由。

没有人对国民警卫队开过枪。在肯大这几天的冲突中,从未发现闹事者使
用过枪支武器。联邦调查局还用金属探测器对现场作了严密搜索,找出来
的子弹,证明全部来自国民警卫队员。

第二条理由同样不成立。现场好几位警卫队员,在调查盘问中证实,他们
身上还留有共计近十发的催泪弹。

至于第三条,学生和国民警卫队员都有人给出了相互矛盾的证词。一些警
卫队员声称当时“石头飞来遮天蔽地”、“学生以威胁姿态进逼”等等。
也有学生认为当时大兵们确实有生命危险。

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也包括一些警卫队员,在作证时都不认为士兵们受到
致命威胁。联邦调查局对当时照片分析显示,离国民警卫队最近的学生也
在60码开外,与坎特伯里所谓“学生离得太近”的说法不符。被打死的四
名学生,头部中弹的20岁男生米勒(Jeffrey Glenn Miller),与军警相距
270码;19岁少女爱丽笙身体左侧中弹,她与军警相距330码;20岁女生苏
尔(Sandra Scheuer),在赴教室上课途中左背部中弹,距军警390码;19岁
男生施罗德(William Schroeder),远远旁观时被一颗子弹穿透脖子,他
离军警390码。受伤的9名学生所在位置,最近的在60码外,最远的有750
码之遥。

联邦调查局报告敏锐地指出,不仅现场士兵中有45人并未开枪,而且开枪
的士兵在接受盘问时,没几个人曾特别指出自己开枪是因为觉得生命受到
威胁。相反,他们只是简单地说,因为听到或看到别人开枪,就以为已经
下达了开枪命令,是以开火。一般只在叙述末尾,才提到生命受威胁的话,
象是一种事后的总结。

没有人提到,现场有谁下了开枪命令,也不知道是谁开了第一枪。看起来,
开枪是完全自发、并且迅速相互感染的突然行动。

在美国,国民警卫队源自殖民地时期的民兵组织,与国防部管辖的正规军
不同,有些民兵性质,战时可以由总统征招对外作战,和平时期则归州长
全权指挥,负有协助地方抢险救灾和控制骚乱的职能。因此,当年出动肯
特大学的国民警卫队,都接或多或少受过一些控制骚乱训练。

然而,出动前念给大家的条例,关于开枪的规定颇有相互矛盾。其“武器”
一章第二条规定:“严禁不加区别地开火。只可对已确认目标作单点射击。”
但是在这一条之下的第三款又说:“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确信生命受到暴
力威胁,或者当骚乱者无法用其他任何合理手段加以驱散时,就可以开枪。”
这最后一句看来会造成混乱,使得警卫队员们对于何时可以开枪,很容易
作出过宽的判断。

不管条例上对开枪条件怎么说,联邦调查局长达千页的调查报告最后认为,
开枪是缺乏正当理由的。总统特别委员会的结论更是直接了当:在当时情
况下,“枪击是不必要、没有理由、且不能原谅的。”

在美国司法独立的体制下,联邦调查局和总统委员会的结论,只代表行政
分支的看法,不是法庭判决。1974年联邦检察官正式对开枪士兵提出刑事
诉讼,但是法庭审理未能认定开枪者的谋杀罪。

30年后,法欣格上校请求人们理解现场士兵们的恐惧:“不错,他们受过
训练,但是训练并不能把他们的恐惧感统统抹没。我们不能不许他们感到
害怕,那也是没有道理的。”


十二、人性

几乎从第一声枪响开始,现场指挥官坎特伯里准将和法欣格上校,就不断
高喊“息火!”并且跳到一些开枪士兵面前,把他们的武器往上抬。A连
中士詹姆斯(Robert James),一开始还以为下达了开枪命令,向空中开了
几枪,等看到有人向人群开枪,就把自己枪里的子弹全部卸掉。C连中士
罗胡(Richard Love)也向空中开了一枪后,瞥见有人向人群射击,一时竟
不敢相信,从此未发一弹。A连士兵赫希勒(William Herschler),错乱中
将一梭子子弹全部打光,随后就精神崩溃,在救护车送医途中,口中不停
地哭,“我打中两个孩子”,“我打中两个孩子”。

如果说,在开枪之前,关于国民警卫队士兵们是否受到生命威胁,以及在
多大程度上受到威胁,还大可怀疑的话,那么,紧接着开枪之后,他们所
受生命威胁之大,几乎是毫无疑问的。13秒瞬间造成四死九伤的惨剧,一
下子使得现场所有人惊呆了:“天啊,这简直是屠杀!”学生们愤怒到了
极点,如痴如狂,许多人冲上去要跟大兵们拼命。士兵们又紧张又害怕,
缩成一团,且避且走退到公共草坪,再无退路。四周都有暴怒的人群紧追
上来,与之形成对峙。

毫无疑问,一旦人群再往前冲,士兵们必定会再度开枪。一场导致大批学
生死亡的大规模流血冲突,眼看就要爆发。

这时候,勇敢地站出来挡住学生的,是以弗兰克(Glenn Frank)教授为首
的一批教职员工。他们先是请求国民警卫队不要动手,由他们去劝说学生。
接着又恳求学生们不要无谓地牺牲自己生命。神情惶急的弗兰克教授,在
学生们包围中连续劝说20分种,直说得口干舌燥,最后总算劝得大家伙儿
离开公共草坪。

弗兰克的儿子阿兰(Alan Frank),当时也是肯大学生,而且正在草坪上。
事后阿兰说:“无疑地他救了我的命,也救了其他数百人的性命。”

当人群离开公共草坪的时候,留在枪击现场的人们正纷纷救死扶伤。救护
车鸣着凄厉的笛声,不断将死伤者运往医院。

开枪之时,有位肯大新闻系学摄影的四年级学生约翰·费罗(John Filo),
正对着士兵拍照片。子弹打在地上,他还以为是空弹。看到前面一个士兵
用枪向他瞄准,他还傻乎乎地喊:“我不过想照张像!”等到子弹把旁边
的雕像打下一块来,他吓得撒腿就跑。途中见到米勒躺在血泊中,14岁女
生玛丽(Marry Veccho)在旁哭泣呼救,也顾不上停。直到跑过几步之后,
才猛然想起:“你在干啥呀!这不正是你的工作吗?”于是转过身,将玛
丽悲伤呼喊的形象摄入镜头。

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成了学生反战运动的定格象征。


十三、开枪,刺人、大搜捕?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李敖对这段历史的天才描述:

突然间,军警动手了。他们首先扔出了大量的催
泪弹,趁着弥漫的硝烟,列着队形冲向学生。学
生用石头土块还击,有的还把尚未爆炸的催泪弹
拣起来,扔回去。在学生们的反抗下,指挥者指
使军警列成队形,端起步枪,排枪齐放,当场打
死男女学生四名,打伤十名,然后又用刺刀戳伤
学生多人。接着,又进行了大搜捕,九百名军警
占领了学校。死难者的鲜血染红了肯特大学校园。
一个目击者愤慨地说:“这是有组织的谋杀。”

这一段,错得最厉害的是这两句:“指挥者指使军警列成队形,端起步枪,
排枪齐放,当场打死男女学生四名,打伤十名,然后又用刺刀戳伤学生多
人。接着,又进行了大搜捕……”短短两句,就有四大错。第一,所谓
“指挥者指使军警列队开枪”,与史无征;第二,“打伤十名”,数字不
对;第三,开枪之后“又用刺刀戳伤学生多人”,不知所据何来?第四,
“又进行了大搜捕”,言过其实。

事实上,枪击案发生以后,联邦和地方各级政府立即对事件展开调查。联
邦政府的调查侧重于政府和国民警卫队的责任,而地方政府则倾向于为自
己和国民警卫队开脱,夸大学生闹事的严重性。这里并不存在东土那样的
单面搜捕与审判。象这样各级政府之间相互制衡的过程,反映了美国社会
的一大特点,我们下次再讲。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