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公案三人转 (2)

送交者: 云儿2004/04/24 12:7:18 [治生闲话]
回应 公案三人转 (1) by 云儿 于 2004/04/24 0:44:58


1、杨杏佛的反目

王锡荣先生的惊人证据,说穿了却是惊人的单薄----不过是杨杏佛于宋庆龄等
发起声讨胡适运动时,3月7日在《大美晚报》上有一个驳斥胡适的英文谈话。
在谈话中,这位全程参加了监狱调查的杨杏佛先生揭发,调查之所以没有发现
私刑拷打,是由于胡适本人和另一会员预先通知了当局,才有后来的结果。

这段话让王锡荣先生如获至宝,不管有没有旁证,断然一锤定音。可惜,他或
许是太急于给胡适定罪,不幸竟然忘记了,只须将杨杏佛的片面之词,与其他
证据以及杨本人的其他书信谈话,作个简单对照,就可以发现其自相矛盾,不
足采信。

下面我们把王锡荣先生找出来的证据,与其他已知事实,包括杨杏佛自己的书
信谈话,简单罗列一下:

1933年1月30日下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宣告成立,旋于晚7时举行
会议,决定视察监狱。晚11时杨杏佛去见少帅张学良,张学良当即同意他们
次日视察监狱,并派外事秘书王卓然陪同。

1月31日上午10时,杨杏佛,胡适之,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与王卓然等一行,
前往北平军人反省院等监狱视察。

2月1日,杨杏佛对北平报界发表观感称,“视察结果,总括言之,监狱方面
待遇较看守所稍好,惟军事机关所属之监狱,政治犯亦均带脚镣,不无遗憾。”

同日,在上海的宋庆龄等签发《北平军人反省院政治犯控诉书》,控诉监狱
酷刑。

2月2日,《大陆报》登出控诉书。杨杏佛离平赴沪,搭平浦通车南下。

2月5日,胡适致书《燕京报》,陈述监狱调查所见,并表示,控诉书所称发
生在反省院的那些酷刑,看来是不可信的。

2月7日,上海民权保障同盟于《大陆报》发表声明。据王锡荣先生说,声明强
调控诉书所言为真,其中还有一段杨杏佛谈话,声称“在同盟准备视察监狱之
前几天,监狱当局已经得到消息,因而预先作了布置,把真实情况掩盖起来,
这样,委员会的视察自然徒劳无功而一无所得了。”

2月10日,杨杏佛致书胡适,又是另一种说法:“弟在车中见《大陆报》,亦
甚诧异,嗣曾告会中诸人,文中所云,即使有之,必在入反省院之前,不能
笼统便加入反省院也。” 显见他也对控诉书感到诧异,私下里并不相信反省
院中有控诉书中所称的酷刑。

2月11日,胡适看到杨杏佛2月7日谈话,写信给杨,纠正他谈话中的事实错误。
杨迟迟未答复此函。

2月22日,《字林西报》刊出胡适谈话,指出,北平分会头天下午5时成立,晚
7时决定视察监狱。杨杏佛随即于当夜11时去见了少帅,获准后于次日上午10时
开始视察。这显然是一次出其不意的视察,监狱当局根本不可能在几天前得到
消息,预先准备。

2月23日,杨杏佛读到胡适谈话后,致书胡适,答复胡适2月11日函,就他2月7
日的谈话解释说:“是晚大家皆忙,而又急于送稿,遂将宣传委员会章送史女
土处,请删短后印发,而忘却全文尚未经详阅校正。及登出乃发现兄所指之两
错误。(一)‘在几日前’实为‘几小时前’;(二)一室七铺位坐十六七人,乃
在陆军监狱,误为反省院;(三)其他语气间之出入。但因关于弟之谈话,时时
有记错更正之事,不特人见之麻烦,弟亦厌恶过问,且所错尚不甚重要,故遂
置之,此弟当自认疏忽之罪者也。”

3月2日,宋庆龄等开除胡适出会。此后宋庆龄、鲁迅等左翼人士展开了对胡适
的口诛笔伐。

3月7日,《大美晚报》发表杨杏佛谈话,严厉批驳胡适,称“胡氏证明北平军
事监狱内并无私刑苛罚者,反为渠作者及另一会员预行通知当局之后,前往调
查之结果,北平军事监狱及中国其他监狱之人犯,曾致函本会详述其待遇之苦
楚,故公布之以唤起社会注意。即胡氏本人亦自认直接收得狱内人犯之函件,
故本会公布之文件,以宣泄在华中外监狱之黑幕不可隐之事实。”

这段谈话叫我想起文革中那些毫无根据的揭发材料。明明是当晚杨杏佛本人去
与张学良接洽的,却加在胡适头上,骂他预先通风报信;明明是杨杏佛自己在
私人书信中都表示不便相信的事,公开里却要不惜靠泼别人别人脏水来强辨其
为真,为此抛出一个比一个离奇的指控。

将王锡荣先生发掘的揭发材料,与杨杏佛的书信合起来看,越发显出此人的说
话,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前后矛盾,出尔反尔,直看得我目瞪口呆。我不敢
相信杨杏佛竟会是这样的人,对王锡荣先生所言杨杏佛2月7日谈话的内容,颇
觉怀疑,希望以后有机会查证一下这段谈话究竟说了些什么。

不过话说回来,热衷于用谣言和不实指控来搞臭对手的,当年在上海左翼文人
中并不鲜见。鲁迅文章就多次使用谣言来骂胡适。例如,胡适与军阀何键,两
人本是势不两立的终身死对头,鲁迅文章却散布谣言诬蔑胡适收受何键程仪,
流毒所及,至于后来大陆编纂的辞典也照单全收,骂胡适“依附何键等军阀,
甘作清客”云云。

王锡荣先生大约在这类文章中熏陶太久,难免受到影响,也用类似的不实指控
来立论。


2、胡适的“隐瞒”
3、蔡元培的退出

to be continued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