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纪念六四】天安门母亲,中国母亲的脊梁──写在母亲节,写在"六四"十五周年

送交者: dok-knife2004/05/16 8:28:5 [天安门情人]


【纪念六四】天安门母亲,中国母亲的脊梁──写在母亲节,写在"六四"十五周年


                陶业

母亲,赋予人类生命;母亲,哺育人类成长;母亲,呵护人类前进。母亲的怀抱,博大而温馨;母亲的心田,慈爱而深沉;母亲的教诲,语重而谆谆。母亲,是人们心中的生命之神。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形态母系社会中,母亲的地位就已经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了。即便后来母系社会的自然生态为父系社会带来的权力和战争所破坏,人们对母亲的崇敬,从未改变。人种、民族、肤色、宗教的差异,都无法改变人们对母亲的依恋。不论是从女娲造人,还是从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以来,人类就沐浴在母爱中。人们从生命、伦理、情感的自然法则中,赋予母亲二字以特定的美学价值。

天安门母亲,一个因孩子们被杀戮而聚集在一起的母亲群体,一个从孩子们倒下的血泊中站起来的母亲群体;天安门母亲,一个泪干心碎、孤苦无依、投诉无门的母亲群体,一个被抛弃、被漠视、被凌辱、被迫害的母亲群体。她们是“六四”屠杀这场社会悲剧最直接的受害者。“六四”屠杀使年青的生命暴尸街头,使殷红的鲜血浸淫大地;“六四”屠杀使罪恶的弹头射穿了赤诚的心灵,使无情的铁甲碾碎了醒觉的青春。“六四”屠杀是一场历史大悲剧,在这个大悲剧中,天安门母亲们失去了自己的儿女和亲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作为这场巨大的社会悲剧后果的直接承受体,天安门母亲的苦难和凄凉牵动著人心,天安门母亲的遭遇和命运感动著上苍。天安门母亲,因此具有了一层悲剧色彩和悲壮的美学形像与力量。

89民运的遗产多年来被中国的精英阶层或遗忘或搁置或抛弃,正如刘晓波说的,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整体犬儒化”,不知廉耻,苟且偷生,口是心非,良心丧尽。那么,89民运的思想和精神遗产究竟为谁所继承了呢?两个弱势团体:一是中国独立知识分子,其代表人物如许良英,李慎之,刘晓波,余杰,蒋彦永等等,正是他们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揭露恐怖政治和谎言制度,坚持和发展89民运的思想表述和精神内涵;另一个就是天安门母亲,正是这些母亲们将89民运以人道主义运动的形式继承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天安门母亲运动,它是89民运的后继运动和实践。一场有几百万民众参加的、得到全国各大城市学生市民支持的89民运,最终坚持下来的,不就是这几十位被称之为天安门母亲的老太太吗?!只有她们还站在那里,没有倒下!只有她们还站在那里,没有逃亡!只有她们还站在那里,用母亲的躯体为孩子们挡住阵阵寒流;只有她们还站在那里,用母亲的脊梁为孩子们顶起一片天空;正是她们,把人道主义的旗帜高高举起!她们是一座庄严的群体雕塑,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天安门母亲,作为一个被赋予美学价值的称号,因而具有了更为高大丰满和磅礴气势的美学形像和力量。

“六四”屠杀,血腥的历史谁人予以纪录予以评说?见诸海外的文字不少,但大都苍白无力,见诸国内的文字可谓凤毛麟角,且都惨遭封杀。在一片肃杀中,是谁在记载历史呢?是天安门母亲;是谁在见证死亡呢?是天安门母亲;是谁在控诉暴行呢?是天安门母亲。字字声泪俱下,笔笔掷地有声,篇篇振聋发聩。让刽子手们胆寒,让检察官们发抖,让当局惶惶不可终日。收集证词、证物和死难者名单,天安门母亲当仁不让地肩负起历史的职责。她们写下的每一笔证词都是大史笔,大历史,因为她们纪录了一场屠杀,一个政权的暴行,一笔笔血债。纪录历史本身并不难,难在真实,难在公正,难在不带历史偏见。当多数人沉默的时候,她们在呐喊;当多数人放弃的时候,她们在坚持;当多数人在编织谎言,她们在说真话;当多数人在粉饰太平,她们在控诉苛政。在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下所产生的精神崇高和社会美学效果,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震撼人心,感化人性。

崇山峻岭,茂林幽竹,皓月清风,大漠狼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之美的感怀和陶醉;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壁画、李白的诗,敦煌的飞天,清窑的彩瓷,罗丹的雕塑,梵高的油画,贝多芬的交响,李斯特的钢琴,唤起人们对艺术之美的共鸣和赞叹。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带给人们以快悦,然而,除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外,还有一种美,那就是人类社会实践和历史沉淀所带来的美的感受。这种美的感受并不一定给人们以快悦,但是,它给人们以悲苍感,壮美感,它以道德的崇高,精神的伟大感召后人。

为什么屈原投江比他的诗更感人?因为他以自己的死去唤醒人们对祖国的危机感;为什么孟姜女,一个纤弱女子,竟然哭倒了象征强大暴政的长城?因为创作民间口头文学的老百姓其同情心在弱女子一边,它的悲剧美学显现在那一弱一强的对比中。为什么郑板桥“扯碎状元袍”,“一枝清瘦竹”的风骨,和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历来为人们所崇拜?因为“扬州八怪”之绝,并不在诗书琴画,而在其人性之豪放,人性之自由。“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以诗明志,然而,其震撼历史之处,并不在诗,而在其血溅轩辕,在其“变法流血自谭嗣同始”。为什么当代御用史家恶意中伤却抵毁不了台儿庄战役的历史壮美?因为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的前进,战至尸山血海,不退一步,气壮山河,日月同辉,使日军也不得不“观其壮烈之态,亦为之感叹”。为上《万言书》而被迫害致死的彭德怀,为说真话而被割喉的张志新,为写《出身论》而被杀害的遇罗克,为冲破思想牢笼而丢了党籍乌纱帽的王若望王若水,写就《希腊城邦制度》而死于饥寒交迫的顾准,敢於反思共产党历史的李慎之,等等,他们各自的社会实践都是一个悲壮凄美的音符,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汇合成一首壮美的中国交响乐。天安门母亲的社会实践就是这首中国交响乐中的一篇不朽的乐章。

天安门母亲的社会实践给人们带来的是深沉的历史感受。一个老弱病残的群体面对著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这个历史场景尚若发生在89之前,这个弱势群体的命运一定是被轻而易举不留痕迹地从历史上给抹掉了;但是,历史的真实场景是发生在89之后,弱势的一方显现出一股巨大的人性张力和人道力量。虽然,天安门母亲受到跟踪、窃听、恐吓、拘捕和监禁,受到社会最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她们始终没有丢弃自己的尊严。她们不仅捍卫了死者的尊严,生者的尊严,更捍卫了天安门母亲自己的尊严。一群老太太们带著老弱病残之躯,坚持查访、收集、取证,编撰“六四”遇难者名单,坚持向难属递送抚恤和救援捐款,自觉地溶入中国民间维权运动,越挫越勇,百折不挠。这是89以前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能够作到的,天安门母亲作到了,她们真是无比地英勇,无比地坚强。在纪录死者见证屠杀中,捍卫历史的真实,此为“真”;在向当局讨还公正中,捍卫生命的尊严,此为“善”;在和平理性的抗争中,天安门母亲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此为“美”。

抗恶抗暴,捍卫生命的尊严,捍卫人性的壮美,捍卫自由的权利,提升民族的精神,这就是天安门母亲的崇高境界所在。

天安门母亲,中国母亲的脊梁。

□ 源自《议报》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