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双向烛照“黑暗”

送交者: 傅正明2004/02/15 11:59:25 [诺奖百年]
回应 再写再谢!还有问题: by 冰叶 于 2004/02/14 11:4:21



坡和黄翔的身世、时代和文化背景都不相同,他们的黑色作品当然有所不同。但黄翔描写“黑暗”是双向进行的,既指向外在的暴政,也指向内在的“无明”。这里,我先引用拙著 《黑暗诗人》中的一段:

吊诡地说,我相信人性恶,也相信人性善。社会压迫总是成功地把它的牺牲品往恶的方向驱动。换言之,暴政往往很容易把良民改造成暴民。但是,在被压迫的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那里,向恶的高压驱动往往招致失败。在这种意义上,黄翔是一个胜利者:

弓箭敌视着它。白昼追逐着它。但没有一支能临近它的利箭;没有一个能咬噬它的白昼。
这是自己烛照自己的黑暗!
--黄翔:《宇宙之元·自己烛照自己的黑暗》

进一步追问,我们还可以让惠特曼来回答:

我不仅是“善” 的诗人,也不妨作“恶”的诗人。
恶推动着我,恶的改善也推动着我。
--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如果说,暴君乃是一个社会中的潘多拉匣子的设计师和制造者,那么,它毕竟是由我们每个人自己打开匣子使得内中的恶释放出来。因此,我们都应当承担改善“恶”的责任。这也许就是人类的潘多拉匣子尚待打开的唯一的“希望”。要让每个人自觉地承担责任,就必须启蒙。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启蒙不仅仅在于让人观看亮丽的形体和景象,而且在于让黑暗成为可见的黑暗。”......


关于文学指向内在黑暗这个问题,我会在近期将上网发表的长文“六四悲剧与高行健的《逃亡 》”中较为详细地涉及。作家在指向内在黑暗时,换言之,在描写人物的一肚子黑水时,应当是批判性的,当然,这种批判性应当自然地表现在审美情感或倾向中,如莎士比亚写伊阿古或理查三世。在喜剧中,往往表现为幽默和讽刺。在有作者自身影子的形象中,或自传文学作品中,则应当有忏悔意识,或像惠特曼那样,表现出作者向善的意向。用黑暗诗人波德莱尔的观点来说,他向往堕落的乐趣,但也怀着被拯救的希冀。黑暗诗人弥尔顿在 《 失乐园 》中以 “自我即地狱 ”的经典表述指向内在的黑暗,这个命题后来被T.S.艾略特等人加以发展,成为西方文学中的著名命题,富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命题。高行健挪用了这个命题,然后把它糟蹋得不成样子,然后,刘再复说,“萨特贡献的‘他人是自我的地狱’的哲学命题,而高行健贡献的是‘自我是自我的地狱’的文学命题。”高行健是怎样糟蹋这个命题的,我将详细分析,就此打住。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