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诺贝尔和他的未竟事业

送交者: 张钰2004/01/26 3:5:35 [诺奖百年]


  今年12月10日是著名的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工业家和慈善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一百周年的祭辰。对北欧以外的绝大多数人而言,尤其是对中国读者而言,诺贝尔的著名,并不在于他本人或家族的名气,而在于以他姓氏命名的“诺贝尔奖”的声誉;甚至他的祖国瑞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一个至今才八百多万人口的小国,也未尝不是由于这个誉冠全球一年一度的大奖,才不时令人刮目相看。
  世界上各种名目的奖金不计其数,若论金额之大和荣誉之高,却没有哪一个奖金可以与诺贝尔奖相提并论。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奖金颁发给那些“使人类受惠最大之人士”──科学家、文学家、和平卫士;今年的单项奖金已高达740万瑞典克朗(约合九百万人民币)。有名的伟人未必有钱,有钱的富人未必有名,诺贝尔奖得主却名利双收,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又有多少人能够免俗?每年各项诺贝尔奖从提名到颁授所引起的关注、轰动以至争议的规模之大,世界上恐怕也没有第二个奖可以相比。连世界上最疯狂的大独裁者希特勒,也不敢对这个奖的影响力掉以轻心。
  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瑞典人生前的未了之情而引起的。

破产建筑商的儿子

  1833年10月21日,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名叫伊姆马努尔·诺贝尔的破产建筑商的家中,增添了一个儿子。这是诺贝尔家的第三个儿子,取名阿尔弗雷德。
  伊姆马努尔·诺贝尔曾经是一个成功的机械工程师、建筑师兼发明家,娶了大家闺秀安德丽莎·阿尔谢尔为妻。可就在阿尔弗雷德出生的那年,他父亲破产了,一家陷入贫困之中。艰苦和屈辱的童年生活,阿尔弗雷德终生难忘。
  阿尔弗雷德四岁那年,父亲只身离家闯天下,先去芬兰的图尔库,然后到俄国的圣彼得堡;母亲则带著三个儿子留在瑞典,开一家食品杂货店维持生计。五年之后,父亲总算事业有成,使全家得以在圣彼得堡团聚。

父亲事业的助手

  阿尔弗雷德在十七岁时已经能够流利地讲五种语言──瑞、俄、英、法、德语。尽管他有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天份,但是他最初的兴趣却在英国文学和诗歌方面。正当他开始热衷于写诗,并流露出当作家的雄心壮志时,却发现与父亲的计划全然冲突。
  父亲希望几个儿子都能成为他事业上的助手,要求阿尔弗雷德著重化学化工方面的训练,并为他安排了一个多国进修访问的计划。
  阿尔弗雷德无法抗拒父亲那诱人的出国安排,祗好承诺放弃当作家的追求。他先后访问了瑞典、德国、法国和美国。在巴黎学习的时候,他遇到硝基甘油的发明者、意大利青年化学家阿斯卡利奥·索布雷罗。尽管硝基甘油的剧烈爆炸性能难以控制,当时并无实用价值,但是阿尔弗雷德立刻就意识到,利用和开发这种易爆物是完全可能的。
  1852年,阿尔弗雷德在父亲要求下回到圣彼得堡,与父亲一起从事硝基甘油的爆炸控制实验,以期开发出一种有商业技术价值的炸药。
  1860年,诺贝尔家的事业再次由盛而衰,父亲再次破产。
  1863年,阿尔弗雷德和弟弟埃米尔随父亲一起返回斯德哥尔摩,继续进行开发硝基甘油炸药的实验。在次年的一次爆炸事故中,包括埃米尔在内五人身亡。

天才发明家和企业家

  1866年,阿尔弗雷德以“达那炸药”的名称为自己发明的硝基甘油炸药注册了专利。不久,他又发明了可以通过点燃导火索引爆炸药的雷管。在30年后他去世的时候,这位天才发明家的专利已达355项之多。除了开发炸药和爆破技术之外,他的发明还包括人造橡胶、人造皮革、人造丝绸等各种化学材料。
  作为“达那炸药”的发明人,他一个接一个地在各主要工业国家获得了生产这种新型炸药的专营权。在短短的数年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和他的炸药以其巨大威力征服了欧、美、澳三大洲,风靡了各国建筑工程业。他先后在二十多个国家中的九十不同地方建立了工厂和实验室,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家。

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

  1871年,阿尔弗雷德定居巴黎,但后来还是经常周游列国。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称他为“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
  象许多真正的流浪汉一样,孤独是阿尔弗雷德一生的主要伴侣。他没有结过婚,也没有子女。工作和旅行耗去了他的大部份时间和精力,没有给私生活留下多少余地。虽然他一生中也有过几桩感情纠葛,但是这位天才发明家却很难得到爱神的青睐。
  他年轻时爱上一位客居巴黎的瑞典姑娘,没想到这位药剂师助手红颜薄命,不久就死于肺结核。
  他43岁时在报纸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富有的文化素养高的老先生寻找成熟的精通多种语言的女士担任秘书兼管家。”
  最合格的应徵者是一位33岁的奥地利女郎伯莎·金斯基,她差不多具备了阿尔弗雷德所寻求的一切。她的聪明才智,她的温文尔雅,她的文学兴趣,她的语言天赋,使他觉得终于找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伴侣。没想到金斯基女士早已情有独钟,恋人是远在祖国的阿瑟·冯·苏特勒男爵,祗是由于男爵父母的反对,她才暂时逃避开来。在受雇大约两个月后,她终于决定回国去与恋人完婚,给在外地出差的阿尔弗雷德祗留下一张便条。不过,两人继续保持著真诚的友谊,此后20年中通信不断。
  阿尔弗雷德从此想法大变,认为自己再也无力唤醒一个“精于人情世故的女士”的温情,于是转向一个涉世未深的18岁姑娘索菲·希斯寻求慰藉,他向这位卖花姑娘推荐书籍,希望提高她的文化素养,使她能与自己有共同的语言。然而,这位天才发明家的生活实验再次失败,希斯小姐的处世哲学和态度始终与他格格不入,在她看来,与上了年纪的富有的诺贝尔先生保持友谊,祗不过意味著生活安逸,可以买许多新衣服。

爱和平的“死亡商人”

  1889年,阿尔弗雷德的二哥路德维希去世。一个记者在报导中把两兄弟混为一谈,阿尔弗雷德在报纸上读到了自己的死亡消息。在那篇讣闻中,他被称为“死亡商人”,因为他所有的盈利都来自于改进武器和发展炸药。这次偶发事件给了阿尔弗雷德极为沉重一击,因为他确实正在致力于发明可怕的武器,对人民唯一的帮助,就是从战争中得到死亡。
  他的朋友苏特勒夫人恰恰是一个和平主义活动家,使他注意到1890年代正在组织起来的国际反战运动。从此,他越来越关心世界和平,主张人类和平共处,向和平组织提供了大量的捐款,最后又将他的这些遗愿充份地反映在设立“和平奖”的遗嘱中。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晚年声名卓著、富甲一方,嘉奖和荣誉成了他生活的一部份。1893年,他被当时瑞典最负盛名的乌普萨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不过,他尽量躲开名人社交,对大部份邀请都予以拒绝。
  1896年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北部的海港城市圣利摩的家中,因脑溢血突然发作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诺贝尔的未了之情

  1893年1月,诺贝尔在写给苏特勒夫人的一封信中提到,他计划设立一个奖金,授予“推动走向欧洲和平化最大一步的男人或女人”。在几个月后他起草的遗嘱中,他提到要给苏特勒夫人的奥地利和平协会一笔慷慨的馈赠;同时还要提供几项奖金,每三年一度奖励那些理性和科学的成就,包括推动建立一个欧洲法庭的努力,以及确保奖金授予那些最够格的人士,而不论“是瑞典人还是外国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他于1895年11月27日签署的最后遗嘱中,以上一些条款都去掉了,与奖金有关的部份摘要如下:
  “我其余的全部可变卖财产应按如下方式处置:资本──由我的执行人投资于安全可靠之证券──应成为一个基金,其盈利应以奖金形式每年分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中使人类受惠最大之人士。所说的盈利应均分为五份,分配如下:一份应授予在物理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作出最重要化学发现或改进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文学上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作品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为各民族间的兄弟情义、为取消和削减常备军、为召开和促成和平会议做了最多或最佳工作之人士。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应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颁发;文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学院颁发;和平卫士奖应由挪威国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颁发。我的明确愿望是:颁奖不考虑候选人之国籍,不论是否斯堪的纳维亚人,最够格者获奖。”

诺贝尔遗嘱的执行

  诺贝尔的遗嘱执行人是他的年轻助手拉格纳尔·索尔曼和青年工程师鲁道夫·利列奎斯特。要严格执行诺贝尔的遗嘱,他俩面临著许多难题。
  诺贝尔在遗嘱中给予亲友很可观的馈赠,但是将遗产的较大部份作为五项奖的基金。这部份遗产当时的价值超过了三千万瑞典克朗,相当于现在币值约十亿瑞典克朗。如此巨额的捐款当时不但引起他亲属的争议,而且遭到各国政府的质疑。诺贝尔的财产散布在许多国家中,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法律,他的亲属尽了最大的可能来阻止这个遗嘱被法律承认有效。此外,这个遗嘱被认为不那么爱国,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也极力阻止它的执行。不久还发现,诺贝尔遗嘱中提出的各颁奖机构都没有事先被告知。何况,诺贝尔遗嘱的有关部份比较粗略,措辞也不那么严密。最后,将和平奖委托给挪威议会颁发,不但敏感而且有风险,虽然当时瑞典和挪威还是一个联合体,但挪威要分裂和独立的声浪已越来越高。
  无论如何,两个执行人最终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各有关方面同意接受诺贝尔遗嘱的上述全部条款,于1900年成立“诺贝尔基金会”作为“诺贝尔奖”的基金管理机构。
  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五周年之际,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每项奖金为十五万八百瑞典克朗),诺贝尔的遗嘱终于开始全面执行。

结语

  十九世纪是人类文明空前发展、伟人倍出的时代。在群星灿烂的同时代人中,诺贝尔的生前业绩并不十分辉煌。作为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贡献显然没有巴斯德、法拉第、爱迪生、贝尔等人那么伟大;作为实业家和慈善家,他的名气也在洛克菲勒、福特等人之下。但是,诺贝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既有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又有实业家的远见卓识;在事业上一身兼二任,能获得诺贝尔这样成就的人物,至今也不多见。同时,他对文学一直保持极大的兴趣,写过诗歌和剧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社会问题与和平问题上坚持主见,与和平主义者保持友谊,对反战组织进行资助,并不在乎这类言行在当时都被视为偏激甚至异端。“诺贝尔奖”则成为这位天才人物生前兴趣和未竞事业的延伸和实现。
  诺贝尔奖无疑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一生最大的发明,他的未了之情,他的未竟事业,随著每一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正在逐步实现。世界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天才发明家,不会忘记他对人类科学文化与和平进步事业的追求和贡献。
(1996年11月15日于斯德哥尔摩)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