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zt鲁迅与胡适的分歧所在

送交者: 茉莉2004/03/21 5:44:10 [诺奖百年]




『关天茶舍』鲁迅与胡适的分歧所在(转载)


作者:仲达 提交日期:2004-3-19 13:26:00


   鲁迅与胡适的分歧所在
  
  
  
    继上海民权保障同盟成立之后,北平成立了分会,胡适被推举为分会的执委主席。后来,在释放政治犯,以及监狱的考察等问题上,他与总盟的意见发生了分歧。首先,他在《独立评论》杂志上发表《民权的保障》一文,反对总盟关于释放政治犯的主张。文章说:“把民权保障的问题完全看作政治的问题,而不肯看作法律的问题,这是错的……前日报载盟的总会宣言有要求‘立即无条件释放一切政治犯’的话,这正是一个好例子。这不是保障民权,这是对一个政府要求革命的自由权。一个政府要存在,自然不能不制裁一切推翻政府和反
  抗政府的行动。向政府要求革命的自由权,岂不是与虎谋皮?谋虎皮的人,应该准备被虎咬,这是作政治运动的人自身应负的责任。”鲁迅注意及此,曾特地托请台静农将这篇“攻击民权同盟之文章”找到寄给他。在与《字林西报》记者谈话时,胡适还继续指责民权保障同盟不应当提出不加区别地释放一切政治犯,免予法律制裁的要求;并且认为,政府“有权去对付那些威胁它本身生存的行为”。胡适的这些言论,哪里像“英美派”的自由主义言论呢?在英美,反对政府倒是并不构成犯罪的。胡适如此为反动政府张目,分明将英美的“自由宪章”中国化了,法西斯言论庶几近之。鉴于胡适这种反对会章,攻击会务的表现,总盟临执会曾两次致电要求他作出解释并公开更正,他没有答复。为此,民权保障同盟开会通过决议,开除了他的盟籍,这就是费正清叙述说的,“正如往常那样,胡适作为北京头号自由主义公民不得不就此后退。”
  
    比较胡适一流学者,鲁迅没有那类论人权一类堂而皇之的论文,但是,他的宣言,他的记叙文,文化随笔,更不必说杂感,几乎都在说人权主题:压迫和反抗。关于人权问题,鲁迅确实在著作中形成了一套反理论型态的理论。第一,中国的人权问题其实是奴隶权问题,奴隶的解放权问题。他从来不是抽象地谈说人权,或照搬西方的人权理论,包括与此相关的系统宪政理论,而是从做奴隶这个未曾改变的事实出发来讨论问题的。生命是穷人的惟一的资本,这个观念在他那里是最基本的,十分坚牢,所以,他的那个著名的公式,即生存、温饱、发展的“三阶段论”,要把生存摆在首要的位置。在他的大量的著作中,常常结合着文化传统批判,揭露中国是一个随意诛戮的死地。当然,所谓的“生存问题”,还不能被仅仅化约为“活着”。鲁迅同时指出:“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他决不会在奴隶仍然未曾摆脱生命安全遭到威胁的境况下,奢谈诸如保护财产权之类的问题。第二,鲁迅肯定的人权是人的自然权利,是“自然法”这一更高的法律所承认的,而不是不合法的政府的法律,不是屠伯们及其御用学者所制定的法律。在鲁迅那里,人权其实是“天赋”的部分,不是统治者赋予的部分,这里包含着一种最原初、也是最根本的博爱,一种高尚而有吸引力的信仰。他认为“王道”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对政府的政治运作充满不信任感,不相信在一个暴力、说谎的政府的统治之下会有所谓的“法治”。《写于深夜里》的一篇,以童话的形式,对现行法律的虚伪性作了这样的揭露:
  
    出版有大部的法律,是派遣学者,往各国采访了现行律,摘取精华,编纂而成的,所以没有一国,能有这部法律的完全和精密。但卷头有一页白纸,只有见过没有印出的字典的人,才能够看出字来,首先计三条:一、或从宽办理;二、或从严办理;三、或有时全不适用之。
  
    自然有法律,但曾在白纸上看出字来的犯人,在开庭时候是决不抗辩的,因为坏人才爱抗辩,一辩即不免“从严办理”;自然也有高等法院,但曾在白纸上看出字来的人,是决不上诉的,因为坏人才爱上诉,一上诉即不免“从严办理”。
  
    有谁要看统治者的统治艺术的全般的么?那只要到军人监狱里去。他的虐杀异己,屠戮人民,不惨酷是不快意的。时局一紧张,就拉出一批所谓重要的政治犯来枪毙,无所谓刑期不刑期的。
  
    既然政府和法律不堪信任,身为奴隶的惟一办法就是反抗。所以,第三,在鲁迅看来,现今的政治,法律,文化,道德,都是不一律的。鲁迅的“法哲学”,不是源自哪一家的主义和理论,而是奴隶的道德哲学,说到底是对压迫的反抗。这一点固然为专制政府所反对,但也为一般宝爱秩序的学者所不容。鲁迅深知,“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不是奴隶就是敌人,决不能成为朋友,所以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对于革命的看法也是这样。革命不过是反抗压迫的一种形式,暴力革命作为极端的形式,同样是基本人权之一。旨在颠覆政府的行为自然无须经由现行的法律的恩许,也不会获得恩许。鲁迅要捍卫的,不是“公民”的法定权利,而是为奴隶者本来拥有的、神圣不能剥夺而实际上遭到剥夺的权利,未曾写上宪法的权利,或者写上宪法而得不到保护的权利。长期以来,奴隶们受惯了猪狗的待遇,受惯了“酷的教育”,所以不再以酷为酷,革命也就这样产生了。像鲁迅在《偶成》里说的:“人民真被治得好像厚皮的,没有感觉的癞象一样了,但正因为成了癞皮,所以又会踏着残酷前进,这也是虎吏和暴君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还是毫无办法的。”
  
    承认还是不承认现存的政府和法律,承认还是不承认奴隶——政府称之为“公民”——反抗专制压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鲁迅和胡适们的分歧的根本所在。
  
  


作者:仲达 回复日期:2004-3-19 13:33:02
  智者的分际
  
  
  
  □李庆西
  
    做鲁迅与胡适的比较的文章,多半隐含着某个伦理性的题目。最
  近读到孙郁先生的《鲁迅与胡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一书,实在感想良多,尤其书中对中国现代知识界精神动力的追索,
  一再使我想到:韦伯关于“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的概说尽管精
  彩,可是摆到“五四”以来思想衍变的复杂过程里还是显得过于简单。
  
  
    鲁迅和胡适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然而他们给后
  人留下的竟是完全不同的历史投影。有一个问题想来令人困惑:几十
  年间,鲁迅崇拜者众,而得其真髓者寡;胡适追随者稀,其精神却在
  一代一代的知识精英中得以复制,过去有傅斯年数侪承其衣钵,于今
  依然薪火不绝。中关系未尝体究,不过比较起来,胡适的套路显然
  具有某种可操作性,而且如今看来,胡适那些改良社会的设想更容易
  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浪漫语境。《鲁迅与胡适》于此有一个清晰的提示,
  其中分际也许正是“生命体验”与“学理”的格,说文化差异,说
  价值信念的不同,好像都不能挠到痒处。孙著主要不是从思想承传或
  是接受层面上讨论问题,可是通过对两位智者的比较与分析,很明白
  地让人解悟生命形态的要义。用作者的话来说,鲁迅体察事物总是深
  具民间情怀,正因为他感受着“铁屋子”里的窒息,面对文化困境的
  思考并不仅仅着眼于“学理”,而是直截切入中国人的生存困境。胡
  适的身心从来不在地狱之中,总想以社会贤达的立场来主持公道,搭
  建与当权者对话的平台。作者尽管对胡适“通过议政来表达知识阶层
  心声”的意愿予以理解,却也深刻剖析了其思想的暧昧之处,在大部
  分中国人尚未做稳奴隶的时候,胡适便要推行某种制度化的政治运作,
  不能不说是知识新贵的一厢情愿。
  
    现在谈论自由主义的学人多半怀有对某种“范式”的憧憬,诸如
  法理、程序、游戏规则之类,其中不外乎有着基于工具理性的可操作
  性,而现代中国之所以变革甚剧仍落后于世,在他们看来主要是缺乏
  那一整套的技术体制。这种思路往往把反对意见视为意识形态,其实
  它本身更具有现代意识形态的特点,所谓技术体制如今已是一种被神
  话了的权力结构,其理论上有一个着眼点叫做“历史的长期性”,人
  性与个体权利(尤其弱势者的权利)在这里很容易被消解。比如,在
  知识界风靡已久的黄仁宇的著作中,就十分通俗地描述了那种被诺维
  其称作“可耻的光荣”的历史图景,那位美籍华裔学者以剪裁布罗代
  尔和韦伯学说提出的“大历史观”实际上转述着所谓“后殖民时期”
  的文化霸权。如果只是将历史学视为功效的见证,说到底是一种数目
  字的历史观,那里边还是没有人的位置。然而,正是在这种学术风气
  下,人们回视中国现代化的蹒跚步履,曾经鼓吹西方法理乃至“全盘
  西化”的胡适便在历史的记忆中复活。
  
    不过确切说,激动新一代学人的未必全是胡适的经世治国之论,
  那位穿梭学界与政界的“自由主义”文化人的故事也许更有启发性,
  其中所提示的知识精英的话语权利自然十分诱人。但是,胡适当年是
  付出代价的,为自由主义的“学理”终而不得不放弃自由主义的立场,
  孙郁书中对此很有一番感慨。说来,从《新青年》营垒中走出的胡适
  如何能够融入后来的主流文化,实在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读史
  者于不经意处也会看到胡适性格中被扭曲的一面。当然在有些学人看
  来,扭曲是为着责任承担,为了“做事情”,这里似乎包含着一种浮
  士德式的理性与智慧。所以,许多著作对胡适趋附北洋政权和蒋介石
  的行迹避而不述,却都谈到了胡适的“容忍”与鲁迅的“尖刻”,这
  种简单化的人格比较,本身就是操弄话语权柄的伎俩。在诸如此类的
  陈述中,鲁迅成了精神的败坏者,其种种不谐于世的行为只是表现了
  文人的狷忿,而胡适是建设者,以其“宽容”襟怀加上杜威的实用哲
  学,忍辱负重斡旋权门,改良现实再造文明……纵然力有不逮,努力
  之后留予世人一份苍凉,令英雄泪也令俗人扼腕。这种虚拟的历史
  语境总是少了真实的历史,看穿了只有著述者企羡的心态。其实,只
  要举一桩小小的事例就可以看出鲁迅与胡适之真实区别,就是一九二
  二年十月北大开除冯省三一案。那次北大风潮因校方征收讲义费而起,
  事后校方虽废止前议向学生作了让步,却开除了一名参与其事的学生
  冯省三。鲁迅为此写了《即小见大》一文(后来收入《热风》),在
  为牺牲者抱不平的同时,检讨国人在“祭坛前沥血之后”的遗忘。胡
  适当时是北大教务长,冯省三被除名后找胡适请求回校作旁听生,胡
  适拒绝不算,还在日记中写道:“我劝他好汉要作到底,不要对我们
  作什么请求了。”这番冷言冷语不但表明他对个体的牺牲无动于衷,
  而且把规则与秩序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这里,鲁迅由牺牲者联系
  到即小见大的关怀以及对国民精神的追问,而胡适眼里“制度”面前
  全无是非。可见在思想者的行为准则中,“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之间不仅有着韦伯述及的互补性,而且存在着目的与手段的互换关系,
  有时甚至就像是发生了“错位”。如果说鲁迅奉行的是“信念伦理”
  的准则,那么实际上其“信念”每每见于“责任”之中(只要想想鲁
  迅如何不赞成学生请愿之事,就知道他并非总是把“灵魂得救”的要
  义置于行动的后果之上);自然胡适看上去更像是“责任伦理”的信
  徒,问题是他总将“责任”本身凝固为“信念”。
  
    跟许多似是而非的言谈相比,孙郁的这本《鲁迅与胡适》自有见
  地,虽则书中对胡适的评述多有温婉之笔,甚至也表示出相当的敬意。
  在某些方面,我不能赞同作者的意见,另外本书行文中偶有讹误,不
  能不说是一点瑕疵。但是本书不作虚言,尤其针对若干个案的具体分
  析十分透辟,这都是奢谈“学理”者未能掌握的学理。
  
  


作者:仲达 回复日期:2004-3-19 13:34:17
  鲁迅体察事物总是深
    具民间情怀,正因为他感受着“铁屋子”里的窒息,面对文化困境的
    思考并不仅仅着眼于“学理”,而是直截切入中国人的生存困境。胡
    适的身心从来不在地狱之中,总想以社会贤达的立场来主持公道,搭
    建与当权者对话的平台。


作者:倒倒倒 回复日期:2004-3-19 13:57:53
  如所周之,鲁迅的是假话(至于是负责任的还是不负责任的……);胡适的是负责任的话(至于是假话还是真话……)


作者:吴钩金剑 回复日期:2004-3-19 14:08:46
  在“五四”启蒙大潮中,反奴役毫无疑问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反奴役就是拒绝当奴隶,更不当奴才。按照鲁迅的说法,奴隶与奴才是有区别的,先生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鲁迅是从反奴性的深层次寻求反奴役途径的,他的“立人”思想、“改造国民性”主张,相信正是基于对奴性的透彻认识与高度批判之上,他与奴役生活的彻底决裂,对各色奴隶主的彻底不合作,想必亦与他内心对奴性的警觉与厌恶不无关系。咀嚼鲁迅这一精辟的论断,我能感受到先生目光之“毒”,先生对于奴性的透视和批揭,在近代史上谓为第一人,绝不为过。然而,我倾向于认为,奴役首先表现为一种不平等、不自由的政治伦理关系,奴性只是长期被奴役的适应性产物。于是想起胡适先生关于“奴才”的另一论断:“如果有人说,放弃你们的人格自由为国家争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胡适对奴性未有多深刻的暴露,于奴才亦未有多决绝的批判,他的话鄙之无甚高论,不过揭示了人奴役人的畸形政治伦理,尽管这一伦理自古以来就涂抹着眩目的道德油彩。温习胡适的论断,它给我的启示是:反奴役的关键在于,通过划分国家公权和个人私权的界限,剔去人奴役人的伦理道德,以此确立平等、尊重个人权利与自由的社会伦理与权力构架。
    
  这也是鲁迅与胡适的一个分歧。
  
  


作者:死地很惨 回复日期:2004-3-19 14:15:08
  鲁迅与胡适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档次上的人.
  鲁迅比较浅,
  胡适比较深.


作者:slow2 回复日期:2004-3-19 14:32:24
  楼上你说说何者为深?何者为浅
  
  硬要分到不如说,鲁讯的作为终生都是在于以反对者的立场指出问题
  而胡适的作为更类似于改良者.
  他们两人正好代表了所谓的知道分子良心的两种表示方式.
  


作者:杀手4Y 回复日期:2004-3-19 14:33:19
  作者:死地很惨 回复日期:2004-3-19 14:15:08
    鲁迅与胡适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档次上的人.
    鲁迅比较浅,
    胡适比较深.
  
  
   ————————————————
  楼上的这位,可以对你的观点进行简单的论证吗?


作者:死地很惨 回复日期:2004-3-19 14:36:08
  对不起,俺没有那个墨水,肚中无货,喊两嗓子也不行吗? 55555555555: (


作者:死地很惨 回复日期:2004-3-19 14:51:10
  对比鲁迅与胡适两人之高低深浅,要放在当年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具体的外交政治国情民生等背景下来看
  好了,
  发言完毕,
  大家回去自行翻书去吧
  嘿嘿嘿: )


作者:赤壁的风 回复日期:2004-3-19 15:00:01
  胡适这厮,太虚伪!


作者:道道道非常道 回复日期:2004-3-19 17:33:24
  鲁迅只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只会漫骂,而不能找到改变的方法;
  胡适能看到中国的希望,找到社会变革的方法,用法律和民主制度去规范社会,他反对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变更,希望能有渐进式的改革来改变社会,这正是我们现在做的。也许有人说他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不可能实现,非常幼稚,但是如果没有呀呀学语,又怎么能口舌如簧。第一句总是要说的,为何不早说,如果我党的精英当年不是去日本、法国、俄国留学,而是去美国、英国,如果不是学的法、俄轰轰烈烈的暴力革命,而是学的美英的渐进式变更,中国何止于如此多灾多难?


作者:leveret30 回复日期:2004-3-19 17:48:49
  作者:道道道非常道 回复日期:2004-3-19 17:33:24
    鲁迅只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只会漫骂,而不能找到改变的方法;
    胡适能看到中国的希望,找到社会变革的方法,用法律和民主制度去规范社会,他反对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变更,希望能有渐进式的改革来改变社会,这正是我们现在做的。也许有人说他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不可能实现,非常幼稚,但是如果没有呀呀学语,又怎么能口舌如簧。第一句总是要说的,为何不早说,如果我党的精英当年不是去日本、法国、俄国留学,而是去美国、英国,如果不是学的法、俄轰轰烈烈的暴力革命,而是学的美英的渐进式变更,中国何止于如此多灾多难?
  -------------------------------------------------
  一直以为鲁迅是FQ,原来是JY


作者:仲达 回复日期:2004-3-19 18:30:23
  作者:絮扉 回复日期:2003-10-04 07:36:35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文革”时期的鲁迅神圣化,胡适妖魔化,都曾极大的阻碍了我们对中国现代思想传统的承续。
    当年鲁迅对胡适的批评,也成为一些自命自由主义者的人诟病鲁迅的证据。
    鲁迅与胡适在一切问题上的分歧,都根源于他们对“知识分子”自身角色定位的分歧。鲁迅对胡适的批评,便主要集中在胡适与权力过于接近,甚至站在权力的立场说话上。
    鲁迅是通过展示个体价值来“建设”的,也就是说,在鲁迅的社会哲学中,所谓建设,症结不在建设改良政治,而在改良社会。
    而胡适是通过各种“建设”来体现自身价值,通过学术建设——开创哲学史、文学史的学科模式,制度建设——做政府的诤友,在高层之间斡旋活动,企图通过权力实现自己的主张,以成就他的历史价值。
    
    胡适型的知识分子越多,鲁迅型的知识分子就越重要。
    -----------------------------------------------------------------------
    表述方式的平静与文中观点的分量均不同平常,视角独特、利落圆熟。
    厘清被扭曲、被偶像化的历史脉络,回归胡适与鲁迅的真实价值,才能不轻信、不盲从地走脚下的路。
  


作者:仲达 回复日期:2004-3-19 18:31:39
  作者:絮扉 回复日期:2003-10-04 07:52:52
    在20 世纪初,鲁迅即已确立了自己的“立人”的文化理想,追求人的个体的精神自由。在他看来,这样的思想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缺少的。而他对西洋现代文明即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入的考察时,又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模式比之封建传统固然有很大的进步性,但也会产生新的奴役关系,并不能给中国人民带来真正的个体精神自由。其实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失望不仅仅是鲁迅的。。。。。。。
     鲁迅支持共产主义运动,是有两个前提的,一是反对一切奴役与压迫,追求“几万万民众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的理想;二是脚踏实地为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奋斗。现在他却发现这些自称“共产主义者”的“前进作家”,既在“一致对外”的口号下,美化现存的奴隶制度,又“不顾革命的大众的利益,而只借革命以营私”:这是一批“拉大旗,作虎皮”的假共产主义者。尽管鲁迅不会因此而放弃他对前述两个前提的追求,也不会放弃他对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支持——他早就说过:“至于我的先前受人愚弄呢,那自然;但也不是第一次了,不过在他们还未露出原形,他们做事好像还于中国有益的时候,我是出力的。这是我历来做事的主意,根柢即在总账问题。即使第一次受骗了,第二次也有被骗的可能,我还是做,因为被人偷过一次,也不能疑心世界上全是偷儿,只好仍旧打杂”
    
     ——谁说鲁迅刻毒,他其实还是太善良了。
     ⊙《与鲁迅相遇》
  


作者:仲达 回复日期:2004-3-19 18:48:17
  陈愚的观点: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既需要一批像胡适一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理论,通过政治体制内部的变化去促进政治改革的知识分子,也需要像鲁迅这样作为纯粹的民间思想家,向社会发出独立的声音的知识分子。而且,胡适型的知识分子越多,鲁迅型的知识分子就越重要。
  
  不看好胡适一路的文人。换一种角度来说,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所要求的转变,是一个威权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转变,其必要的前提,就是“国家”逐渐退出某些领域,让位给“社会”,只有大社会,小国家,才是真正的民主的基础,而且才是当今中国可能通向民主的唯一途径。而知识分子的角色,如果一味的只是进入体制,那么也是在充实“国家”这一块,经过他们可能为“社会”争一点空间,但是体制内的思维,绝不可能真正让位给“社会”。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社会”的思想者,体制外的思想者,民间思想者,而不是“国家”的思想者,体制外的思想者。
   --------------------------------------------------------   
   不懂经济的观点:
  
  一但进入政治体制内部,如何保证不被同化甚至是僵化?“体制”是庞大而机械的,个人要么是其中的零件,要么就只能被替换下。愿望再好,有折中的实际可能么?胡适本身的际遇也是参考答案的一种。
  
   即使前提是“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到底怎么样才能确保作出象鲁迅一样选择的知识分子不会因为是绝对少数的“傻子”,是实质弱势的“孤独者”而轻易被孤立,被漠视,被戮害,同样是一个大题目。
  
  ------------------------------------------------------
  灵肉之挣扎的观点:
  
     鲁迅什么时候成了民间思想家了?他一直就生活在体制内,享受着体制给他带来的一切好处。他的思想之所以能得以表达,是因为那时的民国还有一定的言论自由的空间。事实上,胡适对民国政府的批判一点都不逊于鲁迅,而且更深刻。他触及到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宪政民主,并且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追求之。
    胡适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他很少计较个人恩怨,也没有什么私敌。即使鲁迅用极其险恶的语言攻击他,他都没有以牙还牙,相反却仍然对鲁迅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鲁迅的所谓批判,包含了太多的个人情感,许多时候不过是在泄私愤。鲁迅在揭露封建罪恶的同时,却没有清算自己身上的封建毒素,他的确发现了社会的许多病症,但他找不到疗救的药方。他的狭隘、偏执的性格特征伤害了太多无辜,而他那种尖酸刻薄的文风遗害了太多的中国人,包括本人。鲁迅不象胡适那样深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的理念并没有在鲁迅身上留下什么烙印。他的思想是模糊而多变的,充满诡辩色彩,所以才会在文革中被人用来充当精神打手。
    我们今天要学习鲁迅,不是他的思想,而是他那种顽强不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尤其是他早年的那种高昂的战斗性。从思想的角度来说,我们仍然需要胡适,今天台湾的民主政治里有他的一份心血。
  -------------------------------------------------------
  剑花_烟雨_江南的观点:
  
   鲁迅的本意时常被扭曲,鲁迅生前被某党追捧,而他本人对某党抱同情态度,只是从他关心民族与百姓的出发点.至于共产主义斗士,那也是别人硬加上去的,并非鲁迅本人自封.
    而自由主义者们攻击鲁迅的最大目标便是其与共产主义形态的关系,这样的攻击方式未免过于狭隘.
    胡适有那么清高就不会挣红了脸去争总统之位了.
    鲁迅支持者从不会将胡适贬低,而自由主义者却想方设法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妄图完全将他踏在脚底.
    总之,胡适也是关心民族与百姓的,不过他习惯了从上层去行动,不管政权如何无能腐败,一样忠心维护,妄图自上而下救中国.而鲁迅恰恰相反,他站在底层,接触的更多的是贫苦大众,他更倾向于自下而上的革命与改革.
    两种态度,很明显的,至于你支持那种方式,那就见仁见智了.
  ----------------------------------------------------
   于仲达的观点:
   鲁迅和胡适的的差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定位,调和折中行不通,会造成精神分裂。鲁迅就是鲁迅,胡适就是胡适。
  
  
  


作者:死地很惨 回复日期:2004-3-19 18:56:30
  楼主发议论前可否铺垫些当年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具体的外交政治国情民生背景先?


作者:仲达 回复日期:2004-3-19 19:02:04
  楼上说的在理。


作者:死地很惨 回复日期:2004-3-19 19:12:22
  俺知道的也不多: (
  就是知道了也难写出来
  惨惨惨


作者:曲园 回复日期:2004-3-20 1:34:30
  
  评论胡适的人, 最好先好好读读他的书和传记,了解他真正的思想和主张.
  比如那位陈愚先生,他所批评的胡适,哪里是真正的胡适?他自己的主张‘‘大社会,小国家”反而更接近胡的观点.


作者:冷隐 回复日期:2004-3-20 17:11:23
  鲁迅主张的是革除旧的政治势力与旧的文化观念,所以要革命,所以阻力重重,代价也很大,遇到伤害的知识分子容易犯软骨病;胡适主张的是改良旧的政治势力与旧的文化观念,在没有相互制约的均势政治力量和主持公平的强制机器面前,所能做到的是很有限的粉饰、很有限的进步,代价是绝大多数人的忍耐力考验。
  
  鉴于中国既得利益集团的虚伪、及不妥协根本利益,鲁迅的主张应先实行,这成就了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其后应该培育主持公平的强制机器前题下的相互制约的均势政治力量,可是,中国所做的是长期被压迫的民众极端报复性的反攻倒算,文革就是最强音符。
  
  文革显示了民众的力量,但并没有制度化成均势的政治势力(也许是邓复辟所摧毁了),错误的理解了鲁迅的理念,文革悲哀的失败了。
  
  中国仍然面临着革命与改良的选择题要做,选择那一个,就看是否有[主持公平的强制机器]和[相互制约的均势政治力量]这两个国家层面上的要素。只有前者存在,才能保证后者可能;有了后者可能,改良才是有效的。没有理念上的公平、公正大妥协,任何少数人的物质文明都是空中楼阁,不过是轮回的财富和炮灰,任何“法”都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才是鲁迅的精神所在。
  
  在许多理念上,毛泽东和鲁迅是心相通的,在打掉吃人的旧政治势力与旧文化观念的方面,毛做的更极端,在建立新的政治势力与文化观念方面,毛有机会做,但结果留存不多……,这一点,胡适很有价值。


作者:倒倒倒 回复日期:2004-3-21 17:08:06
  http://www.paxsinica.org/blue/topic.php?forumid=2&filename=f_108


作者:aibnbpo 回复日期:2004-3-21 20:54:16
  所站的立场不同,观点也自不同
  从无私之我来讲,胡大大的不妥
  从自私之我来说,鲁令人好怕怕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


[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